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45035785625

    李惠拷羊皮翻譯:

    有一個背鹽的和一個背柴的,兩個人同時放下重擔在樹蔭下休息。要走的時候,爭一張羊皮,都說是自己坐臥和披背用的東西。久久沒得出結果,就去報了官。李惠讓他們出去,回過頭對主簿說:“拷問這張羊皮能夠查出它的主人嗎?”部下都沒有回答。

    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見到有一些鹽末,就說:“得到實情了!"再讓爭吵的雙方進來看,背柴的人才承認了過錯。

    原文:

    人有負鹽負薪者,同釋重擔息樹陰。少時,且行,爭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久未果,遂訟於官。惠遣爭者出,顧州紀綱日:“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鹹無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擊之,見少鹽屑,日:“得其實矣。”使爭者視之,負薪者乃伏而就罪。

    此文是唐代李延壽所寫。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李延壽(生卒年不詳),字遐齡,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史學家。他的生卒年月史書失載,可知他的政治與學術活動基本是在唐太宗初年至唐高宗初年這三十年間進行的。他任過東宮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御史臺主簿,兼直國史符璽郎、兼修國史等官職。

    他在政治上沒有什麼作為,修史是他一生的主要事業。他參加了唐代官修史書《隋書》、《五代史志》、《晉書》和唐朝當代國史的修撰工作。

    還獨自撰寫了30卷的《太宗政典》,又繼承其父李大師遺志,以十六年功夫,獨立修成《南史》和《北史》,《新唐書》對兩書評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

    其父李大師是一位有志於編著南北朝史的學者,但著述之事僅僅進行了兩年左右的時間,他即於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去世了。

    李延壽是李大師的第四子,深受父親的影響和家學的薰陶。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臺史主簿,兼直國史,累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沒做過高官,傾其畢生精力從事於官修和私修史書的編撰。

    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命大臣組織修撰梁、陳、北齊、北周、陳,隋六代史。魏徵主修其中的《隋書》,年輕的李延壽和其他一些知名學者參加了該書的修撰。

    貞觀五年(631年),母親又接著去世,他辭去了修史的職務,回家守喪。服闋,被派往蜀中(今四川境內)去做官。公事之餘,“以所得者編次之”,對前幾年蒐集的一些史料進行初步的編排。

    貞觀十五年(641年),李延壽調回北京長安任太子典膳丞。由於令狐德棻的推薦,他再次進入史館。當時,五代史早已在貞觀十年(636年)寫成。

    但這部史書只有紀、傳,而無志書,因此,唐太宗於貞觀十七年(643年)又命褚遂良等人修撰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典章制度的《五代史志》,李延壽也參加了該書的編撰。經過十二三年的時間,《五代史志》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成書。

    《五代史志》共十志三十卷,後併入《隋書》刊行,其中的《經籍志》成於李延壽和敬播之手,記錄了從古代到隋朝的歷代著作。

    《經籍志》亦簡稱《隋志》,是專指《經籍志》而言的。《經籍志》正式創立了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對後世書籍的分類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代以前,史家所撰晉史多達20種左右,但“才非良史,事虧實錄”,修撰者多不是良史之才,所記史事也往往失實,唐太宗對這些晉史都不滿意,於是,他於貞觀二十年(646年)下詔重修《晉書》。

    參加重修的共有21人,李延壽是其中之一。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晉書》即重修告成。李延壽除前後3次參加修撰前朝史外,還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參與撰成當朝國史80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女生,我的愛好只有釣魚,但是男朋友很反對,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