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370226196505058714

    王爵是中國古代一種封爵,自從大一統政權穩定下來之後,王爵的各種規章制度也慢慢完善,並且隨著需要逐漸演化出好幾等王爵,如一字王、二字王,或者說的親王、郡王、藩王等等他們都屬於王爵,但是因為名號的不同實際上天差地別。

    藩王

    王爵,最早的冊封來自於項羽,在他殲滅秦軍主力之後,帶領諸侯聯軍入主關中,尊懷王為義帝,自號西楚霸王,分封十多個諸侯王,後來劉邦為了對抗項羽,沿用了這一些冊封很多異姓諸侯王,譬如韓信,齊王,彭越,梁王。這一些是最早的藩王。

    在大一統王朝之下,出現的羈糜制度冊封了一大批藩屬國,名義上受朝廷冊封,實際上是自己找了個靠背,或者為了避免滅亡而暫時歸順朝廷。譬如暹羅王、北韓王、渤海王等等。

    在漢朝建立之後,又大封宗室,冊立的基本上屬於戰國時期的國號,隨著藩國的增加逐漸有了非國號的王,譬如昌邑王、臨江王等等,雖然依然有封國,但是因為國土面積的縮小加上漢武帝推恩令的限制,這一些王國的面積已經很小,食邑大概一郡或者一縣。基本上沒有實力對抗朝廷。這時候的雖然還是藩王,但是已經類似於爵位。

    中國歷史上最後的有實權的藩王應該是清朝的吳三桂等三人,在三藩之亂後被徹底消滅。

    親王

    將親字加於王號裡面的只有清朝,一般是皇帝的兄弟子嗣,譬如雍親王、禮親王、鄭親王等等。

    清朝之前,隋唐之後,大部分時候有個不成文制度,親王是一字王,皇帝的兄弟或者兒子會被封為一字王,而其他的侄子叔伯會被封為二字王。

    這就無意間給人一種暗示,根據封號來區別親疏關係。魏晉時代因為混亂的局勢,從曹丕開始亂封宗室,接著而來的金朝、南北朝都是亂封一起,沒有什麼一字兩字之別。很難從王號之上看出差別。

    這一段時間的王雖然有封國,有食邑,但是沒有行政權,也沒有財賦權,所有大權都在朝廷任命的官吏手中。

  • 2 # 冰砂884

    區別一:級別不同

    親王和藩王都是王爺,但是他們的級別不一樣。親王一般擁有重大軍功,多是皇帝的親兄弟或皇子。親王的地位是僅次於皇帝,就連當朝的一品大員都要敬王爺三分。

    相比於親王和郡王,藩王的地位更加特殊一些。如果按照官場的級別的話,親王的均為是最高的,其次是郡王,再其次才是藩王。但是實際上來說,藩王的權利要比上面的兩位王爺都要大。因為翻王手裡掌握著軍隊,而且控制一部分人口。所以他們如果有能力的話,可以抗衡清朝朝廷。

    區別二:權力不同

    這三個王爺所掌握的實際權力也是不一樣的,首先來說親王的權利比較大,其次是郡王,再其次才是藩王。因為親王的地理比較高,有時候連皇帝都要敬他三分。而相比之下,郡王的實際權力比較有限。

    但是藩王是比較特殊的,因為藩王大多數是助手一些比較偏遠的地區。他們手裡既掌握著一個地區的人口,也掌握著一定地區的軍隊,還掌握著一個地區的賦稅。所以說只要他們手裡的軍隊足夠多。是可以和清朝政府相抗衡的,所以論實際權利的話,藩王是最大的。

    區別三:姓氏不同

    一般來說,親王和郡王都是皇帝的兄弟,或者是叔侄。用一句比較有概括性的話來說,親王和郡王都是皇帝的同姓宗室。比如像清朝的皇帝來說,親王和郡王必須是愛新覺羅才行。所以他們在血緣上來說是和皇帝比較親近的人,也是皇帝比較信任的人。

    但是藩王卻不同,一般來說藩王都是異性的,也就是說和皇帝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他們在姓氏上也和皇帝不同。所以清朝的皇帝對藩王都不是太信任。一般會對他們進行監視,防止他們在一些邊塞地區做大做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去關心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