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魑魅涅槃

    殲9的出現是因為當時中國空軍裝備殲7戰機存在續航時間短、高空高速效能差、由於採用機頭進氣所以沒有裝備機載火控雷達以及高空機動性差的原因,面對當時國際環境下的敵方戰略偵察的被動局勢,我們雖然有殲7改進版本,但是當時的殲7本身就是基於米格21而來的,所以我們急需一種具備高空高速的空優截擊機。殲9當時的主要攔截目標就是蘇聯的圖-22和美國B-1B超音速轟炸機,所以殲9就必須具備高空高速的效能。當時對殲9提出的設計技術指標是“雙26”(即升限 26千米,時速2.6倍音速)。但是當時中國連殲8的研發工作都幾經波折,殲9雖然技術指標優異,但是奈何當時國內的航空產業基礎薄弱,雖然後來技術指標有所下調,但是還是過高。所以殲9屬於能設計的出來造不出來的戰鬥機,最後只能下馬。殲9雖然沒有服役裝備部隊,但是殲9在設計上還是很先進的,比如採用了當時先進的鴨式氣動佈局,所以在高速效能和機動性方面很佔優勢,而且在殲9的研製過程中,殲9的研發單位成飛(611所)對當時世界各國都還處於研發階段的鴨式佈局進行了成千上萬次風洞試驗,取得了大量的資料。後來雖然殲9下馬了,但是在研發殲9時對鴨式氣動佈局的成果體現在了殲10身上,所以現在我們看到殲10的高空高速效能都可以說是殲9的功勞,真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啊。殲9下馬後幾年,由於軍需問題中國急需要一種具有維護簡單、造價低廉、短距起落、機動靈活的輕型戰機,這就是綽號“空中李向陽”的殲12戰機。從立項到試飛僅僅17個月時間,而且這款輕型戰機的技術還是很高的,而且在整個機身上是看不到任何抄襲借鑑的,比如有當時國內其他戰鬥機都沒有的前緣襟翼,後期還有整體式風擋玻璃,要知道這些在殲12後20年研製的飛豹戰機上都是沒有的(後期飛豹換裝了整體風擋玻璃),能夠在這麼短時間內正向研發出一款輕型戰機,說明中國的航空產業已經初具規模。殲12研發製造成功後進行了風洞試驗、系統模擬實驗在內的眾多試驗並且成功首飛。而且這款大量採用成熟技術的輕型戰鬥機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輕的超音速戰鬥機,也是當時中國航空產業來之不易的“NO.1”。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殲12是輕、敏捷,但是缺點也在這個“輕”字上,由於自身重量太輕(正常起飛重量只有4.5噸),機身空間狹小也就限制了燃油和彈藥的攜帶量。再加之由於便宜所以採用了效能平平的火控雷達(就是個擺設),後期也因為機體空間狹小沒辦法升級,所以殲12雖然看著好看,但是效能實在是有限,也只能下馬了。殲13戰鬥機其實是最有可能存活下來的一款戰機,這款由沈飛研發的高效能殲擊機,本來是計劃用於取代當時已經落後的殲6戰機,作為中國80年代以後的主力戰機的,所以是技術指標也是很高的,雖然採用單發單座佈局,但是設計飛行速度不小於2馬赫,最大升限達到了1.8萬米,作戰航程不低於2000公里,並且要具備短距起降能力。所以殲13要具備既能夠在高空高速攔截敵方轟炸機或者偵察機,又能夠在中低空進行空中作戰。為此沈飛為殲13設計了氣動邊條翼的機翼佈局,這樣既兼顧了高速飛行能力,又有邊條翼產生的有利渦流來提升低速飛行和跨音速飛行能力。所以殲13特此還設計了兩種進氣佈局,一種是機腹進氣,一種是兩側進氣。不過後來因為有在殲13基礎上研發艦載機的想法,由於腹部進氣會影響機身的結構承力(艦載機下降速率高,起落架的承載能力要與機身結構連線在一起),所以腹部進氣也就被放棄了。不過殲13最後還是下馬了,這次下馬的原因還是國內航空產業基礎薄弱的原因,並且連為殲13研製的渦扇6發動機也一起下馬了(渦扇6下馬是因為設計不符合主流)。後來想要換裝的英國斯貝發動機的中國產渦扇9發動機也因為遲遲不能中國產,最後只能下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特別逼真的動畫都是用什麼軟體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