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造紙術的發明家蔡倫即使用樹膚(即樹皮)、麻頭(麻屑)、敞布(破布)、破魚網等為原料製成"蔡侯紙",於公元105年獻給東漢和帝,受到高度讚揚.造紙術的發明對中國和世界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樹皮.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苧麻和大麻.據稱,中國的棉是在東漢初葉,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故用於紡織應是更晚一些的事了.另外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構皮(即楮皮),對枸皮紙曾有"楮先生"之稱.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5世紀)紙的品種、產量、質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紙原料來源更廣.史書上曾論及到這時期一些與原料有關的紙種名稱,如寫經用的白麻紙和黃麻紙,枸皮做的皮紙,藤類纖維做的剡藤紙,桑皮做的桑根紙,稻草做的草紙等.由此看來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麻、枸皮、桑皮、藤纖維、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紙原料.
竹子作為造紙原料始於晉還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書法家蕭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說"張茂作箔,取其流利,便於行書",據考據,所渭箔紙即嫩竹紙,張茂是東晉人,看來用竹子造紙可能是初始於晉.但用量很少.
中國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空前繁榮,造紙業也進入一個昌盛時期,紙的品種不斷增加,生產出許多名紙及大量藝術珍品.造紙原料以樹皮使用最廣.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棧香樹皮的記載.藤纖維也廣為使用,但到晚唐時期,由於野藤大量被砍伐,有無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應求,藤紙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
宋代竹紙發展很快,後期的市場上十之七八是竹紙,用量之大可以想見,就產區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當推浙江、四川.在工藝上宋代竹紙大多無漂白工序,紙為原料本色,除色黃之外,竹紙也有性脆的缺點.
元明時期竹紙的興盛創造了歷史新篇章,尤以福建發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產及天然漂白,使竹紙產量大有改進.
清代由於造紙業的大發展,麻及樹皮等傳統造紙原料已不能滿足需要,竹紙在清代佔了主導地位,其他草漿也有發展,河南、山東、山西等地有人用麥草、蒲草.陝西、甘肅、寧夏有人用馬蓮草,西北用芨芨草,東北用烏拉草.造些野生草類植物,在清代末期當地居民已用以製造粗草紙.中國用蔗渣造紙始於清末,張東銘在徐家坡設一造紙廠以蔗渣為原料,對此《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八四有記載.清代草漿生產技木有了很大進步,用仿竹漿、皮漿的精製方法制取漂白草漿.著名的涇縣宣紙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製稻草漿和檀皮漿抄制而成,其生產工序一直延續至今.蘆葦在清末也有使用.據光緒三十二年《東方雜誌》三卷3期載:"陳興泰在漢口橋口地方,設一造紙廠,先後以蘆漿(蘆葦)、蔗渣、稻草杆等物,試造日用紙張,有成效".
造紙術在中國由發明而發展,遍及全國.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北韓、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侍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格、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
造紙術西傳後所用的原料及工藝仍習中國之故,以麻和破布為主,不過歐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纖維,成品紙不如中中國產品柔順薄韌,而且破布日感供不應求.到19世紀末,在歐洲產業革命的推動下,以木材為原料的機制紙迅速發展,並普遍認為木材是一種較好的造紙原料.中國在滿清末年和民國初年也逐漸出現了機械化的造紙廠,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造紙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造紙術的發明家蔡倫即使用樹膚(即樹皮)、麻頭(麻屑)、敞布(破布)、破魚網等為原料製成"蔡侯紙",於公元105年獻給東漢和帝,受到高度讚揚.造紙術的發明對中國和世界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樹皮.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苧麻和大麻.據稱,中國的棉是在東漢初葉,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故用於紡織應是更晚一些的事了.另外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構皮(即楮皮),對枸皮紙曾有"楮先生"之稱.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5世紀)紙的品種、產量、質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紙原料來源更廣.史書上曾論及到這時期一些與原料有關的紙種名稱,如寫經用的白麻紙和黃麻紙,枸皮做的皮紙,藤類纖維做的剡藤紙,桑皮做的桑根紙,稻草做的草紙等.由此看來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麻、枸皮、桑皮、藤纖維、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紙原料.
竹子作為造紙原料始於晉還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書法家蕭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說"張茂作箔,取其流利,便於行書",據考據,所渭箔紙即嫩竹紙,張茂是東晉人,看來用竹子造紙可能是初始於晉.但用量很少.
中國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空前繁榮,造紙業也進入一個昌盛時期,紙的品種不斷增加,生產出許多名紙及大量藝術珍品.造紙原料以樹皮使用最廣.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棧香樹皮的記載.藤纖維也廣為使用,但到晚唐時期,由於野藤大量被砍伐,有無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應求,藤紙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
宋代竹紙發展很快,後期的市場上十之七八是竹紙,用量之大可以想見,就產區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當推浙江、四川.在工藝上宋代竹紙大多無漂白工序,紙為原料本色,除色黃之外,竹紙也有性脆的缺點.
元明時期竹紙的興盛創造了歷史新篇章,尤以福建發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產及天然漂白,使竹紙產量大有改進.
清代由於造紙業的大發展,麻及樹皮等傳統造紙原料已不能滿足需要,竹紙在清代佔了主導地位,其他草漿也有發展,河南、山東、山西等地有人用麥草、蒲草.陝西、甘肅、寧夏有人用馬蓮草,西北用芨芨草,東北用烏拉草.造些野生草類植物,在清代末期當地居民已用以製造粗草紙.中國用蔗渣造紙始於清末,張東銘在徐家坡設一造紙廠以蔗渣為原料,對此《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八四有記載.清代草漿生產技木有了很大進步,用仿竹漿、皮漿的精製方法制取漂白草漿.著名的涇縣宣紙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製稻草漿和檀皮漿抄制而成,其生產工序一直延續至今.蘆葦在清末也有使用.據光緒三十二年《東方雜誌》三卷3期載:"陳興泰在漢口橋口地方,設一造紙廠,先後以蘆漿(蘆葦)、蔗渣、稻草杆等物,試造日用紙張,有成效".
造紙術在中國由發明而發展,遍及全國.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北韓、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侍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格、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
造紙術西傳後所用的原料及工藝仍習中國之故,以麻和破布為主,不過歐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纖維,成品紙不如中中國產品柔順薄韌,而且破布日感供不應求.到19世紀末,在歐洲產業革命的推動下,以木材為原料的機制紙迅速發展,並普遍認為木材是一種較好的造紙原料.中國在滿清末年和民國初年也逐漸出現了機械化的造紙廠,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