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冥蝶讀書
-
2 # 閒看秋風999
首先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賦予了公民言論自由的權利和公民知情權的權利。保證了新聞媒體的"話語權"。
美國的"三權分治"(立法,司法,行政)還不足以保證公平正義之時,美國的媒體就出來扮演"第四隻眼"的作用。
1987年,又是一個美國媒體劃時代的日子。聯邦通訊委員會廢除了早先的“公平原則”,這一政策上的變化導致美國的談話類節目(脫口秀talk show)迅速躥紅,在90年代迎來了繁榮發展的黃金時期。(所謂“公平原則”,就是廣播的內容必須同時陳述各種不同的意見和觀點),而無需因為"政治正確性"而千篇一律的鸚鵡學舌。因此,在廣播電視上大罵總統和政府高官成了一種時髦;當然,也確實有不少滿嘴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的高官被"罵"得下了臺。從而媒體也贏得了老百姓的讚譽。
不過,隨著Facebook和Twitter這樣的自媒體嶄露頭角,傳統媒體的公信度逐漸降低。這是另一個話題,不囉嗦了。
-
3 # Sunnykaka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兩黨制啊,任何一黨都無法完全壓制另一方,那麼自然就有自己的口舌要發聲啊,而要打擊對方,自然就是在合法的情況下,大膽的懷疑假設鼓動宣傳啊。任何一方當權時都沒辦法壓制對方的合法媒體,只要媒體不犯法就不能讓其閉嘴。而媒體又是在野黨針對執政黨最重要的武器,自然都會盡力維護媒體的安全與權利。
-
4 # 漫天下
首先來說,媒體的話語是有憲法保護的。在美國的憲法裡明確規定,每個公民都有言論自由權。如果總統因為這個去利用權利對媒體反擊那麼他就可以進監獄了。
其次,美國媒體的背後是有議員和黨派支援的。美國除了個別幾個大媒體保持中立的色彩以外,其他的中小媒體都因為背後的黨派而對領導人的政績和不讓人民滿意的地方添油加醋的描寫。比如共和黨的媒體就會對共和黨的領導人的政績大肆誇獎,反而對民主黨的引起爭議的提案添油加醋引起人們的反感。
第三就是博眼球了。新聞如果能報道出總統的大丑聞那可是可以大賣的。但是有些媒體為了博眼球去寫假新聞,比如之前報道特朗普妻子是豔星的新聞。甚至有些無法證實的新聞,比如特朗普的通俄門,到底是一點點捕風捉影造成的誤會還是確有此事誰也不知道,但是每個還在沸沸揚揚的炒作。
回覆列表
應該說普利策把美國媒體帶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在普利策之前,美國的媒體和政黨其實是一個鼻孔出氣的。馬克·吐溫曾經說:
“報紙的編輯總和某一個政黨聯絡在一起;如果不照顧自己的信徒的意見,就沒有一個傳道者能夠自由發言和全說真話;作家只不過是讀者的奴僕,作者寫作的時候坦率而無畏,但後來,到排印之前又要或多或少地減掉自己作品的銳氣”。普利策的貢獻就是他辦的報紙專門抨擊腐敗現象和社會不公,當然了,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壓力,比如商人們不給他投放廣告。美國的新聞媒體真正轉變,源自歷史上的“扒糞運動”。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已經發展成世界第一工業強國,但是問題也很多。當時壟斷財團幾乎控制了一切,貧富兩極分化、勞資衝突嚴重、官商勾結、政治腐敗、食品安全等等社會問題頻頻爆發。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當時底層的窮人很多傾向社會主義。而無政府主義者則搞起了暗殺,專門刺殺那些壟斷財閥和官員。1901年,威廉麥金利總統被無政府主義者刺殺身亡。西奧多羅斯福繼任為總統,人稱老羅斯福。後來的二戰時期的富蘭克林羅斯福被稱為小羅斯福。小羅斯福是老羅斯福的遠房堂弟。
(老羅斯福)
老羅斯福認為再不做出改革,美國就完蛋了。於是,他決定以新聞媒體為先鋒,發動了一場所謂的扒糞運動。扒糞運動一開始的矛頭指向了食品安全,因為食品安全不僅關係到平民,其實也關係到壟斷財團們的身體健康。隨著運動的持續,矛頭漸漸轉向其他領域。美國的新聞媒體本身也獲得了極大的成長。但是問題來了,隨著黑暗面越挖越深,輿論矛頭最終會指向壟斷財團。這是老羅斯福不願意看到的,當然了,控制著美國社會的壟斷財團也不願意看到。於是壟斷財團們紛紛出手,直接出錢購買了一大批媒體。而且一些媒體老闆,因為扒糞運動,自己也賺了很多錢,變成了壟斷財團成員,這時候媒體自身也會開始收斂。本質上來說,美國媒體其實也是被財團控制了。
不過又有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政府的腐敗或者政策問題,會危及財團利益,主要是那些中小資本家透過官商勾結獲益,侵害壟斷財團的利益。因此財團控制下的媒體居然因為這個,跟政府保持了天然敵對。此外,壟斷財團也並非鐵板一塊,因為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財團,他們之間也有矛盾,如果美國政府被某個型別的財團控制了,危害到其他財團的利益,他們的媒體就會對政府,甚至是總統口誅筆伐,形成了一種勢力的均衡和互相牽制。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媒體提出了“為公眾服務”的信念。這種信念具體是怎麼表現的,我們可以從美國最典型的媒體《華盛頓郵報》的一些事例,來了解美國媒體跟政府的關係。
1972年6月17日,位於華盛頓的美國民主黨總部水門大廈闖入了幾名可疑人員,並被保安人員抓獲。這件事情在開始,只不過被當做是一起普通的行竊案。但是《華盛頓郵報》的兩名記者卻發現裡面有蹊蹺,這五人在警察局登記的名字都是化名。經過一番調查,他們發現真相令人震驚。第二天,《華盛頓郵報》的頭版刊登了一則新聞,新聞的題目是《五人因密謀在本市民主黨辦公室安裝竊聽器被捕》。這則獨家報道揭開了一場政治陰謀的冰山一角,矛頭直指當時的總統尼克松,引發了長達兩年的輿論鬥爭。這就是震驚全世界的水門事件,最終以尼克松辭職告終,尼克松因此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個任內辭職的總統。
(尼克松)
凱瑟琳·格雷厄姆,華盛頓郵報公司前發行人、董事會主席,被稱為“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女人”,“美國報業第一夫人”。她曾與十二任美國總統談笑風生,與各界精英私交甚篤,小布什曾說:“總統們來來去去,而她知道他們所有的一切”。
(凱瑟琳格雷厄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