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
人們往往將商鞅變法視作秦國由弱變強的轉折點,此話雖不錯,但容易產生一種誤解:以為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還是個很貧弱的國家。但事實上,秦國早在商鞅變法以前,就已經是一個強國了。即便算不上一流,至少也是二流。
秦國是諸侯中起步最晚的一個,祖先是一個給周王養馬的馬伕,又地處西陲,向來都被山東諸國視為化外之地。到秦穆公時,任用五羖大夫百里奚為相,秦國始強,一度還擊敗過老牌強國晉國,俘晉惠公,還攻滅了梁國、芮國、滑國等。
但是可惜,當秦穆公想繼續東出時,卻在崤之戰、彭衙之戰中兩次敗給晉國,全軍覆沒。從此向東的道路被晉國牢牢扼住,這種情況一致持續到魏惠王時期。
雖然秦向東的道路被扼住,但這樣一來反而讓秦國專心致力於向西發展,所以才有了滅西戎二十方國的“秦霸西戎”事業,也為後來的東出爭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就是在商鞅到來以前,秦國也在與魏國的交戰中多次取勝。前366年,魏國在武都築城,為秦國所敗。接著,秦又敗魏韓聯軍於洛陰。兩年後,秦與魏血戰於石門,最終擊敗魏國,斬首六萬。前362年,秦國又趁魏國與趙、韓大戰的機會,攻取了魏國少梁之地。
與魏國的這幾次交戰中,秦國雖然不是勉強慘勝,就是趁虛而入,但至少也說明一點:面對當時的超級強國魏國,秦國仍然能保持一定的攻勢。魏國如果想揍死秦國,也還要好好掂量下自己要付出的代價。更何況當時的魏國,還在同時亂拳揍遍各路諸侯當中。
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
公元前359年,商鞅入秦,開始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大刀闊斧的進行變法。用了將近20年時間,將秦國改造成了徹徹底底的戰爭機器。
這期間,商鞅還對魏國耍了一出陰招。
公元前350年,魏國和齊趙講和,騰出手來打算反攻秦國(前幾年秦國趁著魏國忙於戰事曾屢次侵擾,還收復了部分河西失地),秦孝公親自去見了魏惠王,才算暫時穩住了局面。
商鞅也認為這時候“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於是提出尊魏為王的辦法來轉移魏國的注意力。果然,魏惠王中計,“廣公宮,制丹衣,旌建九斿,從七星之旟”(《戰國策·齊策五》),“承夏車,稱夏王,朝為天子”(《秦策四》),擺出一幅天子的派頭來。於是“齊楚怒,諸侯奔楚”。
在諸侯的圍毆之下,魏國終於雙拳不敵四手,漸漸地跪了。特別是在前341年的馬陵之戰中,名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士卒戰死前後多達十萬,魏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中原衰落,四方就崛起了。除了北趙還在憋大招以外,南楚、東齊、西秦紛紛立起山頭,躋身一流強國之列,四強並立的局面開始形成。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被加以車裂之刑,而商鞅之法在秦國被保留了下來。同年,秦敗魏國於岸門,俘虜魏將魏錯。此後,秦國步步緊逼,魏國一再退讓,還跑去齊國尊齊威王為王,再也不負往日的霸主氣象。秦魏之間的實力,才徹底實現了扭轉。
魏國作為最初的霸主,在一系列的政策外交失誤之後,漸漸走進了死衚衕。而秦國憑藉穆公創業和商鞅變法,走向了強國之路,終於突破晉魏的這兩頭攔路虎,東出而爭天下。
秦國在穆公之後,商鞅之前,雖然實力有所衰落,但仍保持了相當的力量。雖內憂外患,但仍然生機勃勃。絕不是小說中說的那樣到了虛弱瀕死的地步。商鞅變法固然讓秦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其實是一條強者更強的坎坷路,而絕不是一個由弱變強的奇蹟。
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
人們往往將商鞅變法視作秦國由弱變強的轉折點,此話雖不錯,但容易產生一種誤解:以為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還是個很貧弱的國家。但事實上,秦國早在商鞅變法以前,就已經是一個強國了。即便算不上一流,至少也是二流。
秦國是諸侯中起步最晚的一個,祖先是一個給周王養馬的馬伕,又地處西陲,向來都被山東諸國視為化外之地。到秦穆公時,任用五羖大夫百里奚為相,秦國始強,一度還擊敗過老牌強國晉國,俘晉惠公,還攻滅了梁國、芮國、滑國等。
但是可惜,當秦穆公想繼續東出時,卻在崤之戰、彭衙之戰中兩次敗給晉國,全軍覆沒。從此向東的道路被晉國牢牢扼住,這種情況一致持續到魏惠王時期。
雖然秦向東的道路被扼住,但這樣一來反而讓秦國專心致力於向西發展,所以才有了滅西戎二十方國的“秦霸西戎”事業,也為後來的東出爭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就是在商鞅到來以前,秦國也在與魏國的交戰中多次取勝。前366年,魏國在武都築城,為秦國所敗。接著,秦又敗魏韓聯軍於洛陰。兩年後,秦與魏血戰於石門,最終擊敗魏國,斬首六萬。前362年,秦國又趁魏國與趙、韓大戰的機會,攻取了魏國少梁之地。
與魏國的這幾次交戰中,秦國雖然不是勉強慘勝,就是趁虛而入,但至少也說明一點:面對當時的超級強國魏國,秦國仍然能保持一定的攻勢。魏國如果想揍死秦國,也還要好好掂量下自己要付出的代價。更何況當時的魏國,還在同時亂拳揍遍各路諸侯當中。
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
公元前359年,商鞅入秦,開始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大刀闊斧的進行變法。用了將近20年時間,將秦國改造成了徹徹底底的戰爭機器。
這期間,商鞅還對魏國耍了一出陰招。
公元前350年,魏國和齊趙講和,騰出手來打算反攻秦國(前幾年秦國趁著魏國忙於戰事曾屢次侵擾,還收復了部分河西失地),秦孝公親自去見了魏惠王,才算暫時穩住了局面。
商鞅也認為這時候“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於是提出尊魏為王的辦法來轉移魏國的注意力。果然,魏惠王中計,“廣公宮,制丹衣,旌建九斿,從七星之旟”(《戰國策·齊策五》),“承夏車,稱夏王,朝為天子”(《秦策四》),擺出一幅天子的派頭來。於是“齊楚怒,諸侯奔楚”。
在諸侯的圍毆之下,魏國終於雙拳不敵四手,漸漸地跪了。特別是在前341年的馬陵之戰中,名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士卒戰死前後多達十萬,魏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中原衰落,四方就崛起了。除了北趙還在憋大招以外,南楚、東齊、西秦紛紛立起山頭,躋身一流強國之列,四強並立的局面開始形成。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被加以車裂之刑,而商鞅之法在秦國被保留了下來。同年,秦敗魏國於岸門,俘虜魏將魏錯。此後,秦國步步緊逼,魏國一再退讓,還跑去齊國尊齊威王為王,再也不負往日的霸主氣象。秦魏之間的實力,才徹底實現了扭轉。
魏國作為最初的霸主,在一系列的政策外交失誤之後,漸漸走進了死衚衕。而秦國憑藉穆公創業和商鞅變法,走向了強國之路,終於突破晉魏的這兩頭攔路虎,東出而爭天下。
秦國在穆公之後,商鞅之前,雖然實力有所衰落,但仍保持了相當的力量。雖內憂外患,但仍然生機勃勃。絕不是小說中說的那樣到了虛弱瀕死的地步。商鞅變法固然讓秦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其實是一條強者更強的坎坷路,而絕不是一個由弱變強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