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30807591406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

    首聯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頸聯兩句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

    尾聯兩句虛寫戰爭已取得勝利,流露出對都護的讚歎。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薰陶、淨化、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原文:

    使至塞上

    唐代: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邊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黃河邊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時遇到偵察騎士,告訴我都護已經到燕然。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c2cec3fdfc039245baf487698994a4c27d1e2516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其實是王維被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就是作於此次出塞途中。

    作者介紹:

    王維於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運城永濟市)。王維才華早顯,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王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

    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

    王維見後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

    《霓裳羽衣曲》第三疊並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於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一說開元九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張九齡執政,拔擢王維為右拾遺。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調任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擔任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

    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樹林也有溪谷,其間散佈著若干館舍。王維與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至德元載(756年),長安被叛軍攻陷,王維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王維被下獄,交付有司審訊。

    按理投效叛軍當斬,但因他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

    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官終尚書右丞。上元二年(761年),王維逝世。臨終時,他仍作書向親友辭別,完成後便安然離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生產率?你所熟悉的某個領域的生產率常用什麼指標來表示?提高生產率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