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豆育兒
-
2 # 大格子的小生活
孩子內向膽小可能與平時的生活息息相關,這與很多方面的因素都是分不開的。
可以從多方面去引導孩子,塑造孩子的膽量。
1.父母可以多帶孩子接觸一些人和事物。
一方面膽小的孩子一般是比較的內向的,不太喜歡和別人溝通,甚至有時候和同年齡段孩子也難以打交道。父母需要注意可以多溝通引導孩子,讓孩子多去外面接觸一些事情,大事小事都可以,都是可以鍛鍊孩子的。
2.父母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
父母有時候可以讓孩子幫忙做做小事情,讓孩子幫忙摘青菜這種,學會勞動的快樂和樂趣。
3.生活分享和溝通
在孩子看動畫片的時候,家長可以注意和孩子多溝通,分享一下生活中遇到的樂趣,讓孩子看到有趣的方面,能開心快樂的去學習和生活。
“我的孩子太害羞了。只要有人和她說話,她就會躲在我身後,並且不叫人不回答別人。”“幼兒園搞活動,小朋友們都可以上去表演節目,可我的孩子不管怎麼說就是不願意一個人上臺,她是不是太害羞了?”“我帶孩子出去玩,可孩子總是表現的格格不入,融入不了集體,他是太害羞了嗎?我要怎樣才能幫助他?”
這些情景是否似曾相識呢,也許我們自己家的小孩就有這樣的行為表現,或是你看見過別人家的小孩是這樣的。那麼我們的孩子是真的“害羞”嗎?當我們給孩子貼上“害羞”的標籤後,會有什麼後果?
有些人認為孩子天生就“害羞”。當孩子內向時,就可能被貼上“害羞”的標籤,這可能是在宣判孩子一輩子都是一個害羞的人,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包括孤獨、不合群以及害怕嘗試新事物。
那麼我們需要怎麼做呢?家長對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句是不是:“這有什麼好害羞的。”但這樣說真的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和成長,不“害羞”了嗎?
家長可以這樣做
1、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有些人喜歡安靜、內向的生活方式,我們只需要接受並尊重這種生活方式。
2、 告訴孩子,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擁有同樣多的優勢,只是優勢不同而已。
3、 有時候退縮是好事,尤其是當孩子想先觀察一種新事物的時候,或者當他們覺得自己不喜歡與某些人交往的時候,或者是在被強迫按照別人的標準來行為舉止的時候。應該允許他們謹慎地對待這些情形,而不是給他們貼上“害羞”的標籤。
4、 我們可以和孩子討論他們的行為,而不是給孩子貼上“害羞”的標籤。例如,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我注意到有人和你打招呼時,你會用手把臉擋起來。你這樣做是因為你認為這是玩遊戲嗎?還是因為你想讓他們別打擾你?如果你希望他們別打擾你,或許你可以告訴他們我現在不想說話。”
5、 在孩子還沒有準備好時,不要試圖強迫他們進入一些情景。而是幫助他們找到能感覺更舒適做的方式。不要試圖強迫他們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演。
6、 在家庭會議上,鼓勵孩子學著在別人面前大聲的表達自己的感受、給予和接受致謝,並對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頭腦風暴。
7、 審視一下你是否在以某種方式強迫孩子以某種方式舉止。你們可能陷入了權力之爭,而他正在用沉默這種消極的力量來表明你不能強迫他按照你的想法行事。要退後一步。孩子也可能把“害羞”當成了讓自己感覺特別的一種方式,因為這為他帶來了大量的關注。要讓孩子做他自己,並擁有自己的人際關係。父母不要夾在中間。
8、 運用正面的語言。比如“他是個謹慎的孩子”,而非“他就是這麼膽小”“他就是這麼害羞”。又比如“你還沒準備好和大家打招呼,沒關係,可以等你準備好了才做”,而非“你怎麼這麼不講禮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