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這是《莊子》中一個哀怨悽婉的愛情故事。說的是一個叫尾生的痴心漢子和心愛的姑娘約會在橋下,可心上人遲遲沒來赴約,不幸的是大水卻漲上來了,這個痴情漢為了信守諾言堅持不肯離去,最後竟然抱橋柱溺亡。據說,他們約定的地點叫藍橋,水崖之藍橋,多美的意境。 還記得求學時,古文老師很動情地講了“尾生之約”的故事後,我們卻不約而同笑起來。老師臉色略變,也沒說什麼,只輕輕嘆了一口氣。瞬間大家的笑聲僵住了,那聲嘆息裡分明隱藏著些許苦澀。 相對於“牛郎織女”和“梁祝化蝶”,“尾生之約”更加感動我的內心。我曾在一次席間講述這個故事,話音剛落,一女孩就搶著說,尾生真是一個大傻瓜!舉座皆笑。我無言以對,不能怨怪他們,在這個社會上,假如真的像尾生一樣,幾乎沒人會為他的傻瓜質疑。後來,我再也不講這個故事了,我怕人們一次又一次褻瀆了尾生的信念。 在現代人眼裡,尾生無疑是過時而迂腐的,他只知道答應了就一定要做到,說好了就一定要踐行,他只奉行“一諾千金”。這既是他的堅守,也是他的浪漫。精明的現代人經歷的是太多的許諾和太多的違約;見得太多的,是昨天還對天發誓“海枯石爛心如鐵堅”的痴情人,就成了今天這個“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負心者。有一首歌唱出了現代人的浮躁:“不必費心的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只在乎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 中國歷史上流傳著許多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而一個小小的尾生僅憑堅守那個或海誓山盟或漫不經心的約定,“抱樑柱而死”名留青史,似乎顯得那麼另類而離經叛道。尾生的故事起初是盜蹠作為反面例子講給孔子聽的,“尾生溺死,信之患也。”但是隨著時光的推移,歷史的變遷,才有少許人漸漸認識到尾生重情守義明信的可愛與可敬。於是便有了“常存抱柱信,豈登望夫臺?”的感嘆,於是便有了“安得抱柱信,皎月以為期?”的淺唱,於是便有了“風波若未乖前約,一死何辭更抱橋。”的低吟。而今,又有幾個人能夠記得尾生、理解尾生、欣賞尾生、願做尾生呢? 或許,只有在時間的向度裡,才能真正理解這個故事。為一段已經開始、不斷延續而且漸漸成為虛無的時間所裹挾,尾生無所適從。與其說他無法面對未來,不如說無法面對過去。在尾生的等待中,被等待的女子身份漸漸改變——由情人變成一個可以證明他曾經等待過的人。而這個證人久久不來,這時上漲的河水,也許正合他意。雖然他對這個女子可能是一相情願的單相思,明知她不會赴約。雖然他不是抱定必死的念頭而來的,現在死卻未必不是一種完美結局,因為他越來越想以死來證明自己對愛情的堅貞。蘇秦說“信如尾生,期而不來,抱樑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楊燕、秦之威於齊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為也,非所以為人也。”不妨理解事已至此,尾生必須完成一種自我觀照,而我們稱之曰信。對尾生來說,信是結果,不是動機,在橋下的他孤獨無告,信,成了唯一可以依靠的東西了。 用生命的代價,捍衛一個信念的堅挺。有人會說傻瓜,似乎有些輕佻;有人會說英雄,似乎有些悲壯。我認為對尾生來說,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被愛充溢著,應該不算太悲哀。也許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完成了一種自我超度。詩人洛夫《愛的辯證》一詩最能表達尾生的心聲:“水來,我在水中等你;火來,我在灰燼中等你。” “尾生之約”,中國式的藍橋之約。尾生不僅把生命留在了這座橋下,還把自己的愛情、信念和靈魂一同埋葬在這座橋下。對於這樣悽美絕倫的故事,但願我們不能只留下一聲嘆息。 懷念尾生 勞燕知倦相與歸,可憐尾生猶抱柱.
“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這是《莊子》中一個哀怨悽婉的愛情故事。說的是一個叫尾生的痴心漢子和心愛的姑娘約會在橋下,可心上人遲遲沒來赴約,不幸的是大水卻漲上來了,這個痴情漢為了信守諾言堅持不肯離去,最後竟然抱橋柱溺亡。據說,他們約定的地點叫藍橋,水崖之藍橋,多美的意境。 還記得求學時,古文老師很動情地講了“尾生之約”的故事後,我們卻不約而同笑起來。老師臉色略變,也沒說什麼,只輕輕嘆了一口氣。瞬間大家的笑聲僵住了,那聲嘆息裡分明隱藏著些許苦澀。 相對於“牛郎織女”和“梁祝化蝶”,“尾生之約”更加感動我的內心。我曾在一次席間講述這個故事,話音剛落,一女孩就搶著說,尾生真是一個大傻瓜!舉座皆笑。我無言以對,不能怨怪他們,在這個社會上,假如真的像尾生一樣,幾乎沒人會為他的傻瓜質疑。後來,我再也不講這個故事了,我怕人們一次又一次褻瀆了尾生的信念。 在現代人眼裡,尾生無疑是過時而迂腐的,他只知道答應了就一定要做到,說好了就一定要踐行,他只奉行“一諾千金”。這既是他的堅守,也是他的浪漫。精明的現代人經歷的是太多的許諾和太多的違約;見得太多的,是昨天還對天發誓“海枯石爛心如鐵堅”的痴情人,就成了今天這個“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負心者。有一首歌唱出了現代人的浮躁:“不必費心的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只在乎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 中國歷史上流傳著許多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而一個小小的尾生僅憑堅守那個或海誓山盟或漫不經心的約定,“抱樑柱而死”名留青史,似乎顯得那麼另類而離經叛道。尾生的故事起初是盜蹠作為反面例子講給孔子聽的,“尾生溺死,信之患也。”但是隨著時光的推移,歷史的變遷,才有少許人漸漸認識到尾生重情守義明信的可愛與可敬。於是便有了“常存抱柱信,豈登望夫臺?”的感嘆,於是便有了“安得抱柱信,皎月以為期?”的淺唱,於是便有了“風波若未乖前約,一死何辭更抱橋。”的低吟。而今,又有幾個人能夠記得尾生、理解尾生、欣賞尾生、願做尾生呢? 或許,只有在時間的向度裡,才能真正理解這個故事。為一段已經開始、不斷延續而且漸漸成為虛無的時間所裹挾,尾生無所適從。與其說他無法面對未來,不如說無法面對過去。在尾生的等待中,被等待的女子身份漸漸改變——由情人變成一個可以證明他曾經等待過的人。而這個證人久久不來,這時上漲的河水,也許正合他意。雖然他對這個女子可能是一相情願的單相思,明知她不會赴約。雖然他不是抱定必死的念頭而來的,現在死卻未必不是一種完美結局,因為他越來越想以死來證明自己對愛情的堅貞。蘇秦說“信如尾生,期而不來,抱樑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楊燕、秦之威於齊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為也,非所以為人也。”不妨理解事已至此,尾生必須完成一種自我觀照,而我們稱之曰信。對尾生來說,信是結果,不是動機,在橋下的他孤獨無告,信,成了唯一可以依靠的東西了。 用生命的代價,捍衛一個信念的堅挺。有人會說傻瓜,似乎有些輕佻;有人會說英雄,似乎有些悲壯。我認為對尾生來說,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被愛充溢著,應該不算太悲哀。也許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完成了一種自我超度。詩人洛夫《愛的辯證》一詩最能表達尾生的心聲:“水來,我在水中等你;火來,我在灰燼中等你。” “尾生之約”,中國式的藍橋之約。尾生不僅把生命留在了這座橋下,還把自己的愛情、信念和靈魂一同埋葬在這座橋下。對於這樣悽美絕倫的故事,但願我們不能只留下一聲嘆息。 懷念尾生 勞燕知倦相與歸,可憐尾生猶抱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