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火日記
-
2 # 庭州行者
說實話,劉皇叔還真沒這個本事全殲陸遜,或者說,在正常的古代城池攻守戰(項羽三萬騎兵大破劉邦在彭城的五十萬“大軍”另說)中,兵力相當且戰鬥力水平不存在檔次差距的情況下,對於守方是絕對有利的。況且,劉皇叔作為進攻者,他的兵力甚至沒有陸遜多。
《三國志.陸遜傳》載:
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陸遜的兵力共有五萬。《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載劉備的兵力,但根據葛劍雄先生《中中國人口史》統計,蜀漢在鼎盛時期的兵力不過9.5萬。劉備時期的兵力暫且以9萬計,則必留一半把守國內城池關隘,因此劉備南征的總兵力大約為4萬。當然,孫權派給陸遜的五萬兵馬是分散在各地的,而劉備的四萬大軍則是行軍一處,因此就區域性戰場而言,劉備在兵力上佔據優勢地位。這也解釋了為何劉備在出兵伊始能一路平推至夷陵。
但夷陵,也是劉備的極限。參見下圖
劉備此心的戰略目的為收復荊州,夷陵距離荊州還有相當一段距離,但距離吳蜀兩國邊境已遠。因此,劉備在夷陵可謂騎虎難下,出兵日久而軍隊勢頭已折,劉備必欲速戰;但另一方面,陸遜看破了劉備的計策,堅決不出戰,迫使劉備與吳軍僵持。時間拖得越長,對吳軍越有利;而這又是劉備稱帝以來的第一戰,退是絕對不可能退的。所以,劉備是進退兩難,勝利的天平應當且實際上也逐漸向吳軍傾斜。
果然,劉備後來被陸遜火燒連營,不僅一敗塗地,更間接丟掉了自己的性命,可謂得不償失。
如果真要假設夷陵之戰劉備全殲陸遜,則對於三國最大的影響便是——沒有司馬老賊什麼事兒了,因為曹子桓就能完成統一。劉備四萬五想要擊潰陸遜的五萬,必然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因此即使劉備拿下陸遜,也無力繼續前進奪取荊州。彼時,東吳與西蜀皆元氣大傷,曹子桓乘機發兵,一網打盡,天下一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三國演義》的讀者還要感謝劉備。如果劉備真的贏了,可就沒有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鬥智鬥勇了。
-
3 # 觀史明心V
假設劉備能夠贏得夷陵之戰,三國的形勢將會如何發展呢?
第一種可能:劉備奪回荊州西部三郡之地按照此種可能,劉備在奪回荊州三郡,恢復關羽丟失荊州之前的蜀漢疆域後,將與孫權協商停戰,並嘗試恢復與東吳的結盟抗魏的外交關係。
在穩定吳蜀關係後,劉備將會以李嚴、蔣琬、楊儀、傅彤等荊州系文武官員鎮守荊州之地,加強荊州防守。
如此以來,蜀漢便擁有益州和荊州兩個戰略地區,此後既可以按照《出師表》分兩路北伐曹魏,也能夠舉全國之兵東進討伐東吳,使蜀漢政權國力大為增長,並使其發展空間得到了擴大。
對於東吳來說,喪失荊州西部三郡的結果可以接受,畢竟維持了偷襲荊州之前的疆域。
然而,蜀漢佔據荊州的長江上游地區的客觀情況,還是會對東吳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潛在威脅。
因此,吳蜀雖然表面上再次結盟,但他們在暗地裡對荊州的爭奪絕對沒有結束,而曹魏也在荊州北部南陽郡虎視眈眈,三國形勢會更加撲朔迷離。
第二種可能:劉備奪取了荊州六郡之地如果劉備能夠趁勢奪取整個荊州六郡之地,將東吳疆域壓縮至揚州和交州的話,劉備將實現《隆中對》佔據荊州、益州兩州之地的戰略規劃,更可以獲得荊州產量之地和整個長江中上游水道。
此後,蜀漢政權便可以在固守益州和荊州的戰略下,大力發展荊州水軍,休養生息。
等到兵精糧足,水軍完備之時,荊州軍隊或以一部北伐曹魏襄樊,或以一部東征孫吳江東之地。
這將擴大蜀漢政權的戰略選擇空間和彈性。
對於東吳來說,荊州之失,會讓蜀漢變成吳國的第一威脅,吳蜀結盟勢必再無恢復可能。
如果東吳坐視蜀漢長江水軍的發展壯大,則會讓東吳賴以依靠的長江天險徹底失去了作用。
因此,東吳會盡一切力量用來奪回荊州,哪怕只有荊州東三郡之地。
由於吳蜀相爭,曹魏便可從中漁利,因為益州有重門之險,因此曹魏的戰略進攻方向只有蜀之荊州或者吳之揚州。
由於孫權對奪回荊州勢在必得,肯定要採取攻勢;而劉備在荊州則一定會採取穩固發展的守勢。
這時,曹魏可以選擇趁孫權進攻荊州之時,偷襲揚州;或者與孫權聯合,夾擊蜀漢荊州,無論怎麼選擇,天下大勢在短時間內都將對曹魏十分有利。
第三種可能:劉備在奪取荊州之後,順勢攻克吳都建業在這種假設下,劉備在夷道擊破吳軍主力,奪取了荊州,然後順江而下,水陸並進,一舉攻克建業。
劉備如果能夠俘虜孫權的話,便可傳檄而定江東之地,揚州便唾手可得,而東吳便形同亡國,其殘餘勢力只能龜縮於交州蠻荒之地。
這樣的話,中國便出現魏蜀二分天下的局面,雖然曹魏依然佔據絕對優勢,但蜀漢政權也坐擁益州、荊州和揚州三大州,並有益州重門之險和荊揚長江天險,足以自保。
蜀漢接下來定要討伐東吳交州以實現南方的統一,然後以險自守,發展經濟,與民休息。
如此一來,南北兩國便只能隔江對峙,中國將提前200年進入南北朝時期。
綜上所述,如果劉備能夠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不管戰果如何,至少蜀漢政權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不至於被壓縮在益州一地直至滅亡,但三國的形勢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天下一統的時機可能會被推遲。
-
4 # 帝國烽火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孫劉聯盟由於呂蒙偷襲荊州,斬殺關羽而全面破裂,蜀漢的最高統治者劉備,在匆匆忙忙的進行登基事宜之後,便不顧群臣的反對,執意東出,志在滅吳,夷陵之戰由此爆發。
夷陵之戰是一場關乎東吳和蜀漢的國運之戰,這場戰爭的結果直接影響了三國的局勢,改變了三國的歷史。蜀漢為了這場軍事較量,除去留守北方的魏延,以及不支援伐吳的諸葛亮、趙雲,基本上是傾巢而出。東吳方面同樣慎重,孫權前往武昌,以便更靠近前線,啟用陸遜這一個以智謀著稱的軍事將領。
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劉備打敗,但失敗之後的劉備並沒有回到成都,而是一直堅守在白帝城,直到去世。劉備之所以不回到成都,主要原因是白帝城位於抵抗東吳的前線,劉備再次可以震懾東吳,而東吳也的確因此沒有深追。
夷陵之戰對劉備是一生的痛,這一戰他損失大將十幾名,國中精銳喪失殆盡,蜀南由此反叛,蜀國幾乎到達了滅亡的邊緣。那麼假如劉備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三國的局勢將會如何發展呢?
第一階段:劉備一定會乘勝追擊,東吳所佔領的荊州肯定保不住,而且還會丟死很多自己的領土,但是不會亡國。因為此時劉備不會第一時間攻擊建康,健康距離荊州距離太遠,對劉備而言戰線拉得太長,容易給曹魏中途插一槓子的可乘之機。不過劉備會佔領現在的湖南江西一部,徹底解決佔領荊州的後顧之憂。
第二階段:劉備依仗佔據荊州的優勢,對東吳實行蠶食政策。佔領荊州之後,蜀漢就對孫權有絕對的戰略優勢,隨時可以順江而下直接威逼建康,這段事情劉備會採取逐步蠶食的戰略。首先劉備派遣一個大將鎮守荊州,防止曹魏南下。然後一步步東逼孫權,將東吳往海邊逼。
第三階段:劉備控制江東全境,孫權流亡曹魏。東吳方面在夷陵之戰失敗之後,自身的防備力量降低很多,就不得不依靠曹魏,所以東吳將完全成為曹魏的附庸,政治自主的能力將會喪失,而且最後很有可能會滅亡在蜀漢手中,成為流亡政府。劉備絕對會一步步將東吳全境控制,直到東吳滅亡。
第四階段:曹魏在北,劉備在南,南北對峙。劉備奪取東吳的底盤之後,就完全控制長江以北,加上擁有荊州的土地,劉備就是南方的霸主。曹魏則是北方的霸主,中國南北對峙的局面將會提前100年,但到底是南方取勝或北方取勝,就不好說了。
歷史不容許假設,夷陵之戰最終成為了劉備永遠的痛,估計劉備在白帝城的最後兩年,一直生活的悔恨當中,然而歷史已經註定,三國必將鼎立。
-
5 # 點不點點
假設劉備衣領之戰全殲陸遜,那麼下一步必定是以最快速度順長江而下,以主力剿滅孫權殘餘勢力(夷陵之戰,陸遜所統帥的是江東最大的野戰機動兵力),變三分天下為二分天下。
夷陵之戰,若劉備全勝,則黃權所部(益州利益集團)鎮守荊州,待劉備主力攻下江陵,江東則平,江東為士族所統治,佔據大義身份的劉備在利益保障的情況下以及江東特殊的地形下,江東不會因為孫權餘部而長期內亂,則曹魏雖有心漁利,但面對滾滾長江也無可奈何。
至於孫曹同盟,有名無實,尤其是在夷陵之戰劉備取勝後,最後可能的荊州方面有黃權為代表的益州智囊團與將領駐守,再者趙雲、魏延等大將還未出動,至於合肥方向,以騎兵為主的曹魏加上殘存的孫權餘部,在優勢兵力的劉備水軍面前,幾乎不可能佔到任何益處。
夷陵之戰,劉備勝,則將陷入與北方曹魏全面交鋒的境地,曹劉對峙征戰的局面將遠遠超過三國時期,中原地區的恢復也將極大地被拖延。
-
6 # 豫北老崔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有三次以少勝多的戰例,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當然以上戰例在演義中是以少勝多,正史之中雙方兵力基本上差不多。
正史中的夷陵之戰並非演義中那樣,正史中的夷陵之戰劉備只有區區五萬人馬左右,不像演義中那樣以數十萬大軍對陣東吳陸遜。正史中劉備區區幾萬兵馬是無法消滅東吳的,畢竟東吳雄居江東多年,有一定的根基,並且兵馬和蜀漢基本上差不多,甚至要強於蜀漢的國力。
古代將軍交戰那怕計謀在奇,那怕軍士都是精兵強將,滅敵一千自損八百,也就說蜀漢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殲滅陸遜,蜀漢也是元氣大傷,並且劉備也沒有實力消滅東吳。
通過以上我們大致可以總結兩點,演義中劉備夷陵之戰全殲陸遜大軍,有很大機會奪回荊州等要地,以演義蜀漢的實力是有很大機會一統天下。
正史中劉備就算把陸遜全殲也無法改變三足鼎立之勢,只不過讓劉備光復漢室有了更多的保障,劉備一統天下依然比較艱難。
-
7 # 蟲孚蟲斿YOU
至少蜀漢疆域跨擁有荊、益;至多蜀漢可能實現統一,再興漢室。
如果劉備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會出現兩種情況:1,取回荊州,仍然三國鼎立;2,吞併東吳與曹魏南北對抗。
一,劉備取回荊州,仍然三國鼎立,呈現一強倆弱局面。
1,蜀漢擁有“隆中對”兩路出兵的條件,漢室可興!
2,蜀漢、吳之間關係難以修復,脣亡齒寒。
3,三足鼎立局面更加穩定,統一目標更長遠!
(孫曹同盟基本不會出現,因為曹魏一家獨大而蜀吳弱小,脣亡齒寒,亡吳必亡蜀,亡蜀必亡吳)
二,劉備吞併東吳,與曹魏南北對抗。(可能性較小)
1,直接輸出三國時代,南北朝提前到來!
2,總體呈現北強南弱。
3,曹賊可能亡於士族奪權,蜀漢可能亡於分崩離析!
-
8 # 一個孤單的夜行者
那你覺得曹魏會幹看著劉備吞併東吳嗎?我覺得,劉備在攻下荊州後會停止攻勢,就算不能和東吳重新修好,也會停下來不再進攻,理由就是經過漫長的戰鬥,蜀漢的軍隊肯定也是傷亡巨大,極其疲憊,而且後勤補給還不一定接的上,而孫權採取的措施肯定是避戰撤退,狠一點再留幾座空城給劉備,這個戰略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就實踐過,劉備佔領一個城池,肯定要留下一部分兵力駐守,而孫權一直在撤退,同時從前線撤下來的兵力卻沒有損失,直到重新集結,這又是一支兵力極多的軍隊,而劉備的軍隊則會越打越少,這時候,一個正常人都會停止進軍,鞏固勝利果實,同時防備東面敵軍的反攻,如果再打下去,東吳軍隊佔據人數優勢,又以逸待勞,面對蜀漢人數並不佔優,同時極其疲憊的軍隊,想不勝都難,如果東吳軍隊趁勢反攻,那荊州照樣保不住,而且劉備還得防備北面曹魏捅刀子,趁機南下,切斷劉備退路的準備。所以我覺得劉備攻佔荊州後不會也無力再進攻下去。
-
9 # 新莽傳奇
孫權會向曹魏稱臣,這種事情孫權做過。有先例可循。稱臣則意味著,曹孫結成了戰略同盟。曹魏將會聯合孫權共同進攻劉備。那麼劉備將會被兩面夾擊,劉備政權能否延續下去,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好。劉備獲勝後勢必會攜勝趁勢順江而下,發起滅吳的決戰。目的就是統一長江以南地區。與北方曹魏隔江對峙。要實現這個目的,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1、北方的曹魏不進攻或者曹魏進攻的話劉備可以抵擋住攻勢。
2、滅吳的戰事不宜拖得太長,宜速戰速決。一旦陷入持久戰,就很有可能兩線同時作戰。以劉備的戰爭潛力和戰爭儲備,是很困難的。
綜上所述,劉備即使能取得夷陵大勝,也是曹魏不願看到的。這樣會破壞三國鼎足之勢,曹魏不會袖手旁觀的話。劉備很有可能會速亡。
-
10 # 紅色馬路
夷陵之戰,是三國的第三大戰役,第一,官渡之戰,第二,亦壁之戰,第三就是夷陵之戰。夷陵之戰,是劉備為二弟關羽的復仇之戰,其實是爭奪荊州之戰。
公元219年,在關羽攻打襄樊之時,孫權呂蒙出兵偷襲取荊州,關羽知道荊州被偷襲時回兵救援,糟到東吳埋伏導致大敗,被擒殺害。吳、蜀兩國從此結仇。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改國號大魏。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國號蜀漢。同年7月,也就是關羽死後兩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又命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在出發前,張飛因喝酒鞭打部下,被張達、範強殺害。更激怒了劉備對東吳的討伐。
回覆列表
倘若劉備夷陵之戰戰勝了陸遜,其實大勢很明瞭,江東已經沒有可以抵擋劉備的力量了,劉備伐吳使江東幾乎喪失了多年來累計的實力,東吳比較有名的將領也是死在了跟劉備的交戰中。
陸遜若是兵敗,荊州很快就會落入劉備之手,劉備也因此有了前線的錢糧支柱,屯兵望江,江東面對的壓力比赤壁時更大。還有,根據當時魏國的政局分析,蜀勝則兵出江東,東吳的滅亡是必然的,到那時江東諸郡落入誰手應該還說不準,但根據當時諸葛亮在益州和漢中的兵馬布局,馬超屯兵漢中,在得知劉備荊州大勝之後,一定會兵出陽平關,縱橫關中,徑取長安,劉備的蜀軍既已出川,便不會再退回去了,屯兵荊襄,一起會師宛、洛,魏新主曹丕根基維穩,不是川軍的對手,漢室復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