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常容

    這個還需要懷疑?當然是忠臣。他獨撐危局沒有投降東吳,而是跟隨舊主投降魏,保境安民。這樣的人物,如果不是忠臣,那誰才是?

    有些人說他可以選擇投降東吳啊,但是有一點你可能忘記了,劉禪已經投降了晉王,那就是代表劉禪承認魏的合法,也有人說,為什麼不反抗,這是滅國大恨。

    這可能是現在國家的定義與以前的定義有所區別,所以會造成提問者的這個問題。以前的話,所謂的忠誠就是忠於皇帝,而不是忠於這一片土地。現在不存在皇帝,忠就是忠於這一片土地。

    劉禪投降了魏國,所以羅憲他如果是忠臣,他們肯定也要投降魏國,等於整片土地都已經是屬於魏國,他就替魏國守著疆土。有人說為什麼他不謀求復國呢?

    因為這個涉及到正統性的問題,因為皇帝都已經投降了,如果你還想復國的話,那就是一個野心家。如果皇帝被俘或者被查,你謀求復國,那麼你就是忠臣,所以情況是不一樣的。

  • 2 # 石頭說歷史

    羅憲當然是蜀漢忠臣。

    羅憲是襄陽人,屬於荊州派,早年擔任太子舍人,飽讀經書。後因不與黃皓同流合汙,被貶斥為巴東太守,作為閻宇的副將鎮守永安。263年,曹魏發動滅蜀之戰,當漢中失守後,劉禪急調駐守永安的閻宇率部增援成都。閻宇帶走了主力部隊,留給羅憲數千人防守永安,以備東吳偷襲。此時羅憲手裡只有幾千人馬,談不上擁兵自重。

    可是閻宇的援軍剛到半路,鄧艾在綿竹斬殺了諸葛瞻,驚慌失措的劉禪選擇投降。當訊息傳到永安時,長江沿岸防區的長史等官吏紛紛棄城出逃,城內更是人心惶惶,當地許多豪族引發騷亂。羅憲當機立斷,斬殺為首的作亂者,這才讓永安城內的百姓安定下來。

    而蜀漢盟友東吳得知訊息後,則派盛曼、步協(步騭之子)率大軍前來,意圖奪取長江上游據點。此時蜀漢已經滅亡,鍾會鄧艾發生火併,東吳又來趁火打劫,只有數千人馬又沒有外援的羅憲陷入了兩難境地,他是該投降東吳還是保守永安?

    羅憲看到昔日盟友的醜惡嘴臉,又想到後主劉禪已經投降曹魏,於是決意歸降魏國,率兵士保守永安。羅憲憑藉永安天險,大敗步協等人。惱羞成怒的孫休派陸遜之子陸抗增援步協,羅憲堅守城池半年之久,東吳毫無辦法。

    羅憲也不好過,士卒死傷殆盡,城內爆發瘟疫,有人勸他或南下牂牁,或北上上庸突圍,而羅憲不忍拋棄永安百姓,決心與永安共存亡。這時曹魏派胡烈進攻東吳重鎮西陵,陸抗率軍回援,永安之圍解除。羅憲堅守永安受到曹魏的嘉獎,西晉建立後又得到重用。

    所以無論是作為蜀漢臣子,還是曹魏、西晉臣子,羅憲都是忠臣無疑。

  • 3 # 南方鵬

    三國中有一人常被遺忘,他在《三國志》中無傳,在《三國演義》也沒有被演繹,卻是在三國末期罕有的優秀將領,為蜀漢東防孫吳,駐兵永安,263年劉禪舉國降曹魏,永安未有魏將接收,孫吳多次偷襲,都被羅憲率軍民擊退,當時羅憲手下僅幾千兵馬,先為蜀漢盡心戍邊,隨劉禪降魏則為魏臣,也是為國守邊,對二國來說,羅憲不失為忠臣。

    劉禪降後魏將爭功,鄧艾鍾會因內訌而死,受降官員未至,吳國便派步協出兵永安,意圖一鼓而下。羅憲鼓起全城兵民鬥志拒敵,屢次擊敗步協,孫休又命陸抗帶兵出擊,你來我守,永安軍民在羅憲帶領下堅守一年有餘,連年征戰,死者甚眾,城中已有很多人染上瘟疫。有人勸羅憲棄城南出,羅憲不同意說,身為主將,棄城而逃,不忠不義,不是君子應做的。等到魏國平定蜀地內亂,魏荊州刺史胡烈等出兵救援羅憲,陸抗方才退兵。羅憲後來被加封陵江將軍、監巴東軍事、使持節、領銜武陵太守。

  • 4 # 賀灝

    題主對羅憲的批評孤不敢苟同,羅憲從末擁兵自重,蜀漢亡國後降曹魏乃形勢所迫,況且劉禪也於降魏,遵後主命降曹魏何謂不忠?

    景耀六年263年鄧艾從陰平入蜀,劉禪降魏後孫休就打著援救蜀漢的旗號遣軍溯江西上要東巴太守羅憲開放永安讓吳軍入蜀。

    羅憲深知東吳此次前來是想趁蜀漢新亡,趁火搶劫,搶地盤而矣。於是乎,羅憲集城中將士曉以利害:本朝傾覆,吳為唇齒,不恤我難,而徼其利,背盟違約。且漢已亡,吳何得久,寧能為吳降虜乎!至此蜀漢之最後一戰開打,羅憲率數千亡國孤軍誓以東吳決一死戰壯哉。

    羅憲身為巴東太守手下僅有數千兵力耳。憲深知孤城無援守之必亡,即派人往司馬昭處求援。於內堅固城防,修繕仗甲器械,以節義激奮將士士氣,以待吳軍。

    東吳的首輪進攻在撫軍將軍步協的率領下開始了。他原以為蜀漢新亡,守城將卒士氣必然低下,一戰可下永安城。結果卻大敗而逃。

    不甘心失敗的孫休遣鎮軍將軍陸抗、徵西將軍留平統兵三萬再攻永安。羅憲以此戰中以寡敵眾,多次擊退吳軍的攻擊,一代名將陸抗率三萬大軍圍攻永安半年有餘仍不能克,而對堅城陸抗亦無可奈和。

    戰況危急之時,時人勸羅憲突圍出城。憲曰:夫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棄之,君子所不為也,斃命於此矣。此時之羅憲已抱定與城共存亡之心。

    司馬昭得羅憲求救之請即遣荊州刺史胡烈率軍攻打吳地西陵,陸抗在腹地受壓之下不得以撤軍,永安之圍得解。

    戰後司馬昭仍委羅憲以原職,加封陵江將軍,萬年亭侯。

    為什麼羅憲願降滅漢之魏,而下肯降昔日盟友東吳呢?在下議為: 蜀漢與東吳早已為當年奪荊州殺關羽,及之後的夷陵之戰結下深恨。之所以和好諸葛亮起了調停人的作用,再就是曹魏過於強大,吳蜀為了自存不得已而為之,形勢所迫而已。

    於東吳而言甘核心利益仍是荊州,陸遜、陸抗二代人都在大力營建夷陵防線,目的何在?即伐蜀也。孔明死後蜀漢增強永安的兵力,其意就是防備東吳這位盟友。

    於蜀漢君臣而言,較之於曹魏這個傳統宿敵,居心叵測的偽盟友則更可惡,這也是羅憲降魏不降吳的原因吧。

  • 5 # 九州歷史

    當然是忠臣。羅憲是蜀中名將,不僅能力突出,更是忠誠不二,性格耿直。黃皓亂政,眾文武前往依附,羅憲看不慣,被貶到永安。鄧艾伐蜀,羅憲的主要兵馬被後主拉走,蜀漢滅國,東吳方面的丁封、孫異率三萬大軍,趁火打劫,羅憲以兩千人頑強抵抗,東吳知難而退。

    羅憲投降魏國,是受了後主之令,當然是忠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水滴石穿,議論文的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