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育教學前沿

    今宵帝城月②,一望雪相似。

    知君當此夕,亦望鏡湖水④。

    展轉相憶心,月明千萬裡。

    這首詩作於唐文宗大和三年(829) 夏秋之間。當時作者在長安,他的好友白居易在洛陽,元稹在越州。

    題名即反映了詩的內容。明月之夜,清輝照人,最易牽惹離人思緒; 同處明月之下,卻難聚首共賞,愈發加劇了離人的憶念之情。這裡,一輪明月成了聯結三位友人的紐帶,而“憶”則是貫穿全詩的主線。

    首聯入筆擒題,極寫長安城當晚月光之明亮,以致“一望雪相似”。“一望”,舉目遠望; 惟其是舉目遠望,才能擺脫一隅之地的侷限,面對銀輝遍灑的寥廓空間,湧現出大跨度、遠距離的聯想; 同時,“一望”還含有猛然望去之意,它突出的是詩人的第一感覺; 惟其是第一感覺,才能道出“雪相似”的話語。“雪相似”,表面看來是單寫似雪一樣皎潔、清澈的月光,但從深層看,卻無疑是借明淨如雪的月光來興起並反襯詩人真摯的懷友之情。也就是說,在作為景物的月光和人的情感間存在著一種正比關係,景愈麗則情愈深,月光愈美則懷思愈切。

    “遙想洛陽城,清光正如此”。頷聯緊承上文,著一“遙想”,極自然地引出洛陽城在想象中的狀況;而“正”字恰到好處的使用,則給這想象中的狀況增添了一種確定無疑的意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既然洛陽城理應和長安城一樣,灑滿了清澈的月光,那麼,友人白居易不也會像自己一樣,面對撩人的月色而在思懷遠人嗎?更進一步,詩人還惦記著獨處越州的元稹: “知君當此夕,亦望鏡湖水。”鏡湖水平似鏡,浩渺無際,乃越州一大名勝; 當此明月之夜,鏡湖闊大的水面上浮泛著一輪皎潔的月影,該是何等奇妙的景象呵!想必元稹也在觀望。可是,景雖美而人卻孤,眼望鏡湖之水,元稹不也同樣會發出無盡的懷友之情嗎?頸聯不直寫月光而將其納入鏡湖水中,從而將天光水影聯成一片,既豐富了月夜的色彩,又更為曲折地表現了相思之意,令人讀來,妙不可言。

    以上兩聯寫詩人 對兩位朋友的憶念,卻未用一個 “憶”字,而且轉從對方懷思著筆,初看似與題旨稍有不符; 然而,殊不知在未著 “憶”字的相憶中才愈能生動、形象地反映出相憶的深情,在設想朋友思念自己的描寫中才愈能真切、深刻地表現自己對朋友的思念。“誰料江邊懷我夜,正當池畔望君時”(白居易 《江樓月》 ) ,如果不是對友人有著入微的瞭解,如果不是對友人懷著至誠的信賴和深情,那麼,這樣的詩句是斷斷寫不出來的,即令寫出來,也難以達到如此平直、深切、感人的境地。

    “展轉相憶心,月明千萬裡。”尾聯承上作結,正面點出 “憶” 字,有如畫龍點睛,振起全篇文意; “憶” 前冠以 “展轉”二字,極生動地表現了三位友人相互憶念的情態和心境,而這相互憶念的情態和心境又是靠 “月明千萬裡”生髮並傳送的,那麼,這遍佈千萬裡的月光在某種意義上不正是友情的象徵和見證嗎?

    無獨有偶,在今存白居易的詩集中,也有一首懷友之作,題名 《酬集賢劉郎中對月見寄兼懷元浙東》。詩云: “月在洛陽天,天高淨如水。下有白頭人,攬衣中夜起。思遠鏡亭上,光深書殿裡。眇然三處心,相去各千里。”從詩題看,白詩是接到劉詩後的贈答之作; 從詩的內容看,同樣以明月為紐帶,以相憶為主線; 如果將其尾聯與劉詩尾聯的 “展轉相憶心,月明千萬裡”對照來看,不是可以使我們真切地把握到他們那跳動的心聲嗎?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三位大詩人的友誼,在那皎潔的月光映照下,又顯得是多麼純潔、深摯、高遠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戰評估具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