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評估:也在發展變化中
作戰評估,是指揮員對部隊達成既定目標或完成既定作戰任務程度的評價和估量,是指揮員進行作戰決策時的重要依據之一。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作戰評估的內容、方法、手段等也在發生著一系列新的變化和位移。
評估內容由“單個要素”靜態評估向“整個系統”動態評估轉變
以往的作戰評估,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往往只重視對武器或武器系統等單個要素的數量,或在作戰中所能發揮作用的有效程度進行評估。例如,透過作戰雙方擁有多少坦克、大炮、軍艦以及這些武器的速度、射程、殺傷半徑等指數對比,進行一種以靜態為主的評估。
資訊化條件下的作戰系統,是一個多因素有機組合的複雜系統,資訊成為影響作戰勝負的主導因素;資訊科技與武器裝備的融合,使作戰更直接表現為系統與系統之間的對抗,傳統意義上透過對“單個要素”的靜態評估,已不能準確反應出整個部隊的作戰能力和作戰效果。於是,作戰評估開始向在資訊主導下的作戰實體運用武器系統所能達到預期目標的程度做出評價轉變。它屬於一種動態的作戰評估,與作戰實體對武器使用效果和作戰實體自身的訓練保障程度有關,同時也與在作戰過程中作戰實體能否與武器、人員之間進行高效的資訊互動、控制與參與有關。它要求各級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在評估作戰效果時,既要考慮到以物質和能量消耗為主的火力戰,更要從整個作戰系統的角度出發,去考慮資訊系統在作戰中可能發揮的作用和影響。
評估效果由“概略粗放型”向“科學精確型”轉變
在以平臺為中心的傳統作戰中,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只能根據觀察到的作戰結果和下級的情況報告,概略評估作戰效果,對指揮決策系統迴圈的指導性不強。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及在決策、模擬、模擬、感知領域中的應用,作戰評估的精細度和科學性進一步提高。一方面,遍佈於戰場各個角落的各種偵察探測裝置,探測方式多、精度高,可從不同的範圍和角度對目標實施晝夜監視,從不同側面反映目標的特徵,並將獲取的資訊相互印證和補充,使指揮員更全面準確地掌握目標的被毀傷情況等,為實施作戰評估提供更為準確的依據。另一方面,利用資訊評估理論、方法和模擬模擬技術,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可對打擊目標、決策方案、打擊效果等做出定性和定量雙重評價,並透過綜合衡量、選優淘劣等方法,挑選出更為科學合理、貼近作戰實際的評估方案,為下一步作戰行動提供相關依據。
評估方法由“群體定性分析”向“人—機”定性與定量分析結合轉變
受技術手段的限制,傳統作戰評估主要是採取基於作戰效果的概略群體定性分析的方法進行。比如,指揮員和智囊機構透過對敵我雙方的武器裝備效能、作戰條件等因素進行綜合權衡對比,然後利用定性分析為主的方法,對交戰雙方的作戰效果作出相較粗略的評估。這種方法無法克服人的主觀因素可能造成的誤差,容易出現權威效應、隨眾效應等。
隨著計算機智慧技術的發展及系統分析理論、模糊工程、灰色系統理論等現代理論和技術的廣泛運用,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作戰評估系統逐漸成為指揮員進行作戰評估時重要的輔助手段。依託這一評估系統,指揮員和指揮機關能夠反覆核實並將不易量化的變數,採用科學的方法加以量化,並進行多目標的綜合比較,合理地給出評估物件的最佳化序列,進而給指揮員和指揮機關提供更加科學的評估方案,使之能做出更加準確的戰場評估。可以預見,隨著戰場模擬、資料庫、安全保密等技術手段的進一步發展,評估系統將具備更強的開放性、可擴充套件性和互通性,並能與作戰部隊指揮自動化系統互聯互通,使指揮員或指揮機關對部隊進行多功能、全時域的評估成為可能。
作戰評估:也在發展變化中
作戰評估,是指揮員對部隊達成既定目標或完成既定作戰任務程度的評價和估量,是指揮員進行作戰決策時的重要依據之一。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作戰評估的內容、方法、手段等也在發生著一系列新的變化和位移。
評估內容由“單個要素”靜態評估向“整個系統”動態評估轉變
以往的作戰評估,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往往只重視對武器或武器系統等單個要素的數量,或在作戰中所能發揮作用的有效程度進行評估。例如,透過作戰雙方擁有多少坦克、大炮、軍艦以及這些武器的速度、射程、殺傷半徑等指數對比,進行一種以靜態為主的評估。
資訊化條件下的作戰系統,是一個多因素有機組合的複雜系統,資訊成為影響作戰勝負的主導因素;資訊科技與武器裝備的融合,使作戰更直接表現為系統與系統之間的對抗,傳統意義上透過對“單個要素”的靜態評估,已不能準確反應出整個部隊的作戰能力和作戰效果。於是,作戰評估開始向在資訊主導下的作戰實體運用武器系統所能達到預期目標的程度做出評價轉變。它屬於一種動態的作戰評估,與作戰實體對武器使用效果和作戰實體自身的訓練保障程度有關,同時也與在作戰過程中作戰實體能否與武器、人員之間進行高效的資訊互動、控制與參與有關。它要求各級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在評估作戰效果時,既要考慮到以物質和能量消耗為主的火力戰,更要從整個作戰系統的角度出發,去考慮資訊系統在作戰中可能發揮的作用和影響。
評估效果由“概略粗放型”向“科學精確型”轉變
在以平臺為中心的傳統作戰中,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只能根據觀察到的作戰結果和下級的情況報告,概略評估作戰效果,對指揮決策系統迴圈的指導性不強。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及在決策、模擬、模擬、感知領域中的應用,作戰評估的精細度和科學性進一步提高。一方面,遍佈於戰場各個角落的各種偵察探測裝置,探測方式多、精度高,可從不同的範圍和角度對目標實施晝夜監視,從不同側面反映目標的特徵,並將獲取的資訊相互印證和補充,使指揮員更全面準確地掌握目標的被毀傷情況等,為實施作戰評估提供更為準確的依據。另一方面,利用資訊評估理論、方法和模擬模擬技術,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可對打擊目標、決策方案、打擊效果等做出定性和定量雙重評價,並透過綜合衡量、選優淘劣等方法,挑選出更為科學合理、貼近作戰實際的評估方案,為下一步作戰行動提供相關依據。
評估方法由“群體定性分析”向“人—機”定性與定量分析結合轉變
受技術手段的限制,傳統作戰評估主要是採取基於作戰效果的概略群體定性分析的方法進行。比如,指揮員和智囊機構透過對敵我雙方的武器裝備效能、作戰條件等因素進行綜合權衡對比,然後利用定性分析為主的方法,對交戰雙方的作戰效果作出相較粗略的評估。這種方法無法克服人的主觀因素可能造成的誤差,容易出現權威效應、隨眾效應等。
隨著計算機智慧技術的發展及系統分析理論、模糊工程、灰色系統理論等現代理論和技術的廣泛運用,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作戰評估系統逐漸成為指揮員進行作戰評估時重要的輔助手段。依託這一評估系統,指揮員和指揮機關能夠反覆核實並將不易量化的變數,採用科學的方法加以量化,並進行多目標的綜合比較,合理地給出評估物件的最佳化序列,進而給指揮員和指揮機關提供更加科學的評估方案,使之能做出更加準確的戰場評估。可以預見,隨著戰場模擬、資料庫、安全保密等技術手段的進一步發展,評估系統將具備更強的開放性、可擴充套件性和互通性,並能與作戰部隊指揮自動化系統互聯互通,使指揮員或指揮機關對部隊進行多功能、全時域的評估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