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262127250678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第一,中華帝國西晉司馬氏皇朝短暫統一中國後,由於過度復辟分封制等,破壞了秦始皇帝制定的文明大一統國策,加上儒教重男輕女等禮制羈絆,皇族內部爭權奪利,中央集權難以持續,八王之亂凸顯漢族司馬氏統治集團已經分崩離析,不能維護和保護中華文明統一與發展。西北各少數民族特別是遊牧民族看到中原虛弱、內亂,有機可乘,紛紛起兵造反和進犯,造成了五胡亂華大分裂、大流血、大動盪的歷史局面。由於華夏族始終佔據人口優勢、制度文化優勢、農耕文明優勢,羯、氐、柔然、鮮卑等中華少數民族除了暫時佔據軍事優勢外,並不能靠屠殺、壓迫華夏漢族和其它異族就能實現入主中原、稱霸中華的天下共主願望。長期戰亂紛爭,人心思安,渴望和平,作為侵略者、佔領者的遊牧民族,不得不主動與漢民族進行文明的融合。

    這是北魏馮太后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一。

    第二、北魏建國是西晉統治者與古老的鮮卑族拓跋部落合作的結果。鮮卑族拓跋部從大興安嶺東麓一路南遷,部落領袖拓跋猗盧幫助西晉抗擊劉淵、石勒有功,被封為代王,建立了代國。前秦滅亡代國後也想統一華夏,結果苻堅在淝水之戰中落敗,前秦瓦解,拓跋珪趁機復代國,改國號魏,稱皇帝,透過兼併戰爭,滅大夏、北燕、北涼,於公元439年,統一了北方。北魏想穩固在北方的統治和結束中華文明南北分裂的對峙局面,單靠鮮卑族和原始遊牧文明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實現融合發展。5歲即位的拓跋宏的母親馮太后是一位諳熟中華政治文化的偉大政治家,她代替幼主執政期間,有條件任用漢臣,推行漢化改革。

    這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第一,推行均田制。由於長期戰亂,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北魏在維護土地國有制的同時,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以恢復農業生產,提高了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廢除宗主都護制,推行三長制和租調製。宗主都護制類似於分封制,留有原始部落民主制和奴隸主貴族專制弊端,不利於中央集權和調動農牧民生產積極性。實行三長制,透過編戶齊民,建立健全基層政權組織,遏制了貴族和地主對土地和人力的私有化兼併,保護了人民的利益。租調製也減輕了農民負擔,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第三,整頓吏治。從馮太后開始就建立了完善的官制(九品十八級三十階),實行俸祿制,中央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控對各級官員的人事權、獎懲權,這有利於政權統一,也抑制了過度民主化造成的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烈爆發。

    第四,遷都洛陽,主動漢化。北魏建都平成(今山西大同),地理上屬於北方寒冷乾旱地區,遠離當時的中華文明中心——中原地帶,不利於掌控和影響四面八方。鮮卑貴族守舊勢力和習慣勢力以獨立性為名,掣肘文明進化和民族融合,最終必然導致政治落伍,人心思變。拓跋宏遷都洛陽,禁胡服,改中裝,斷北語,學中語,改複姓,定族姓,鼓勵少數民族與華夏漢族通婚,改變遊牧生產,學習農耕文明,移風易俗,極大地促進了中華北方民族的融合。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

    中華帝國北魏政治家馮太后、拓跋宏母子先後推行的漢化改革,加速了鮮卑族等諸多以遊牧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文化落後的北方少數民族與以農耕文明為主、制度文化先進、地理條件優越的華夏主體漢族的大合作大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強盛注入了新鮮血液,也促進了北方各族從原始部落制和奴隸主貴族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轉化,恢復和發展了北方社會生產力,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鞏固了北魏政權,為後代文明發展和北朝統一南朝重新實現中華大一統,奠定了政治、經濟和文化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程總包專案是不是都沒有預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