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536487747635

    要求精確的話,資料變換為arcsin√p,或ln(p/(1-p)),即可進行迴歸或假設檢驗或方差分析。p為不合格率。

    二項分佈資料最精確的迴歸方法是logistic迴歸。

    二項分佈資料做SPC可以不用變換。

    抽樣數量,如果用於SPC(統計過程控制),則取決於控制精度,或者說置信區間的寬度。例如p=10%±2×1%,置信區間寬度=4%。

    置信區間寬度=4√(p(1-p)/n)或6√(p(1-p)/n),你能接受多大的置信區間,決定了抽樣量n是多少。

    再說說管理方面。

    首先建立一個大畫面,或者說邏輯模型。

    你們公司之前的模型是: 過程---干預

    完整的模型是: 結果---過程---干預(抽樣、評價、資料分析和培訓)

    (資訊流沒法畫出來,只好省略了。)

    以下具體說說:

    一,結果(顧客層面):

    結果包括滿意度、差評率、投訴率等顧客層面上的指標。

    1)分析結果指標與過程指標的相關性。例如根據滿意度確定過程指標的權重。透過迴歸法實現。這個可以粗一點,不需要太精確。

    率資料需要使用logistic迴歸或因變數變換的最小二乘迴歸。

    通常回歸分析都需要處理共線性。

    2)對不滿意(或差評,或投訴)的結果進行彙總分析,找到真因和根因,確定培訓或干預的重點。

    3)透過培訓前後過程指標的變化以及結果指標的變化,確定培訓的有效性。可以看到培訓作用的傳遞過程。

    二,服務過程:

    4)確定過程指標。因為5項指標是先前管理所需,不一定是全部,可能漏掉重要影響因子,所以要重新評估一下。這個應在1)之前。

    嚴謹的做法還要確定過程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即共線性)。

    5)分析過程指標的資料。例如找出最嚴重的TOP3的指標。或找出TOP3的根因。或找出最靠後的一部分員工(通常符合二八率)。或比較不同時段的差異。或比較不同工作小組間的差異。

    透過比較組間差異,進行針對性培訓。要用到前面的權重。

    這個估計是題主想做的。這是對“森林”的干預。而之前公司是對“樹木”的干預,即針對個人的抽檢和培訓。

    6)之前每個人抽檢很少的量,從管理心理學角度是有意義的。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工作被人關注到時,工作效率會有提高。但如結合統計分析,管理效果會大大提高。

    對於特定個人的抽樣和分析可以用SPC。

    可繁可簡。最精確的是採取控制圖控制。不管哪種方法,抽樣量太少時,短期單點精度都不高,可能導致該培的不培,不該培的亂培。控制圖是效果最好的一種。

    分析整體或較長時間段則精度較高。

    所以一種折中的辦法是,合併樣本,比如以前每天抽一個錄音發現問題即反饋,現在改成嚴重的才立即反饋,普通的三天一反饋(培訓),這樣可以提高抽樣判斷的精度,節約重抽樣和培訓資源。

    (移動平均法也是一種可選的方法。)

    同樣,可以採取小組干預,在個人和整體之間找到平衡點。

    根據企業實際,可以靈活變通。

    三,干預層面(抽樣、評價、資料分析與培訓)

    7)只有資料分析深入,培訓才有針對性。前面已提到。

    8)互評可以降低抽樣/評價成本,還可以促進互相學習。

    最理想狀態是實現結果---過程---干預的貫通,並最終落實在結果(顧客層面)有效上。服務資訊流和管理資訊流形成閉環,無斷點和停滯。

    只進行區域性分析是不恰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選擇一個二婚的女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