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417633067606

    翻譯:千里郵來家書只為了牆的問題,讓鄰居三尺又有什麼事情。萬里長城今天還依舊在,但修建長城的秦始皇早就作古。

    古詩內容: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觀家書一封只緣牆事聊有所寄》是創作於清朝時期的一首七言絕句,作者是張英。名句“讓他三尺又何妨”就出自本詩。

    張英、張廷玉父子,一般稱之謂“大小張相”。張英安徽桐城人。康熙初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康熙三十八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為官勤細謹慎,深得康熙信任。康熙稱讚他:“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他的家教是“務本力田,隨分知足”。看看這段小傳,確是和上述拆牆禮讓的事蹟相吻的 。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54fbb2fb43166d227928d5284b2309f79052d22b

    擴充套件資料:

    一段關於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的故事,發生在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縣發生了一件當朝宰相張英與鄰居葉秀才為了牆基爭地界打官司的奇聞。 因為張英家要蓋房子,地界緊靠葉家。葉秀才提出要張家留出中間一條路以便出入。

    但張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寫明“至葉姓牆”,現按地契打牆有什麼不對,即使 要留條路,也應該兩家都後退幾尺才行。這時張英在北京為官,其子張廷玉(雍正、乾隆兩朝名臣)也考中進士,在朝為官,老傢俱體事務就由老管家操辦。

    俗語 說:“宰相家人七品官”,這位老管家覺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總管,況且這樣建牆也有理有據,葉家一個窮秀才的意見不值得答理。於是沿著葉家牆根砌起了新牆。 這個葉秀才是個倔脾氣,一看張家把牆砌上了,咽不下這口氣,秀才自己能動筆,一紙狀文告到了縣衙,打起了官司。

    不久,就接到了張英的回信。信中沒有多話,只有四句詩:“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這首詩,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來到葉家,告訴葉秀才,張家準備明天拆牆,後退三尺讓路。葉秀才以為是戲弄他,根本不相信這是真話。管家就把張英這首詩給葉秀才看。葉秀才看了這首詩,十分感動,連說:“宰相肚裡好撐船,張宰相真是好肚量。”

    張英(1637—1708年),字敦復,又字夢敦,號樂圃,又號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先祖世居江西。清朝大臣,張廷玉之父。康熙六年進士,選庶吉士,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先後充任纂修《國史》、《一統志》、《淵鑑類函》、《政治典訓》、《平定朔漠方略》Quattroporte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諡號文端。

    軼事典故:

    六尺巷

    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時間又久遠,對於宅界誰也不肯相讓。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

    於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後批詩一首雲:“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

    節儉濟貧:

    張英60歲大壽時,他的夫人計劃專門僱一個戲班子唱一場”堂會“,並設宴款待那些前來賀壽的親朋好友。張英得知後,堅決不同意他勸說夫人放棄這一計劃,並用這筆錢做成了100件絲綿衣褲,施捨給行走在路上的窮人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著風聲的花內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