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南明妝護膚

    從文獻上看,至少東漢已經出現了紅纓槍。三國時期的趙雲就是使槍的將軍。但使槍的技法到宋代的楊業甚至岳飛才稱得上完善。它的技巧性遠遠超過其它任何長兵器,非常難練。其最主要的攻擊手段是刺,也可以象棍那樣橫掃對手,練成後威力極大,是可與短兵器中的劍並列的冷兵器之王。

    槍是一種在長柄上裝有銳利尖頭的兵器。槍的別名叫"肩二",《清異錄》:"蜀王建軍中隱語,槍曰"肩二"。"槍亦稱為"一丈威",《事物異志》:"隋煬帝易槍名為一丈威。"槍的歷史可以追溺到原始社會。原始的長槍僅僅將木棒頭削尖就是了。《通俗文》:"削木傷盜曰槍。"漢時的槍與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長木杆或竹竿為杆,裝上銳長槍頭,配以槍纓即製成。相傳諸葛亮制木柄槍長達兩丈(約6. 7米),竹槍長達兩丈五尺(約8.3米)。《長槍法選.長槍說》: "器名槍者,即古之丈八矛也。"不同用途的長槍其長度各不相等。用於車戰,騎戰的槍明顯長,用於步戰的槍明顯短,用於守城御寨的明顯長,用於進攻的槍明顯就短。長槍可達八米之餘,短槍可為一點三米之多。宋代李全用的鐵槍,杆長七八尺(2.3-2.6米),重約二十多公斤(摘自《齊東野語》)。《手臂錄》記載:"沙軍杆子丈八至二丈四","敬嚴木槍長九尺七寸"。後世習武之人通常以"丈八大槍""七尺花槍""六尺雙槍"為標準。

    槍的種類很多。宋代有雙鉤槍,單鉤槍,錐槍,抓槍,環子槍,素木槍,拐槍等。清代有蛇槍,火焰槍,鉤鐮槍,虎牙槍,雁翎槍,十字鐮槍等。槍以宋,明兩代最為盛行,創造了樣式繁多,用途各異的槍,廣泛運用於步兵和騎兵。

    古代槍法是指用於戰陣中槍的拼刺技術,表現形式多為單招和對刺,著重用槍的力度和拼殺的實效性,現代槍法主要指構成槍術套路(單練,對練,集體演練)的基本動作.在強調攻防含義的前提下,著重於槍術方法的多變和身體姿勢的舒展美觀,主要槍法有攔拿扎穿劈崩等.其技法強調"前手如管"(前手握槍要活把),後手如鎖(後手握槍要緊把);出槍講究"槍扎一條線"演練槍術套路時,槍法要求纏繞圓轉,靈活多變,翻轉自如,步法輕靈穩健,腰腿與臂腕之力合為一體,力透槍尖,以體現"去如箭,來如線,槍似游龍"的風格特點.

    威力

    首先要補充說明的是槍與矛的區別,矛和槍的區別關鍵在於杆的軟硬。矛是重兵器,杆以棗木等硬木或精鋼製成,基本沒有韌性。最重的鋼杆長矛重量可達七八十斤。使用者需具備極大臂力才能發揮威力。除了可以用於擊刺對手,打、砸也是重要的攻擊手段。它的歷史遠比槍長得多,早在西漢就逐漸在中國軍隊中取代了戈的地位,成為士兵常用的重要裝備。而槍的使用無需太大的臂力。

    在抗日戰爭時期,在1938年3月的神頭嶺伏擊戰中,八路軍第386旅新建部隊由於步槍數量嚴重不足,很多連隊完全是用紅纓槍裝備起來的。據記載,遭到伏擊的日軍在狹窄的地形上基本排不成戰鬥隊形,既沒有地形地物可利用,也無法發揚火力,386旅很快就與日軍展開了白刃戰。

    在寬度不到100米的山樑上,被日軍稱為"長劍"的紅纓槍顯示了特有的威力。首先其長度可以保證在與日軍步兵肉搏時保持一定的心理優勢;其次,與雙手持的大砍刀相比,紅纓槍不需要大幅度揮舞,更便於多人協同作戰一使用紅纓槍只需要有一定的臂力即可,不需要高超的武藝,適合主要由農民子弟組成的八路軍。但如果紅纓槍的木杆被刺刀斬斷,那麼戰士立刻就會陷入赤手空拳的境地。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由於我方的人數佔優,日軍相對較強的拼刺技術無從發揮。

    日軍在白刃戰時對紅纓槍比較畏懼。但這種武器畢竟不能對付敵人的機槍火炮,所以八路軍的裝備逐漸得到改善後就淘汰了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人為什麼在吃飯後會不停的打嗝?是什麼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