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葉底藏花倦拋書

    周文瀚郭熙山水

    宋·張耒

    洞庭木落萬波秋,

    說與南人亦自愁。

    欲指吳松何處是?

    一行徵雁海山頭。

    簡析:

    這也是一首題畫詩,不過內容卻反映的是思鄉之愁,我們來看一下:

    “洞庭木落萬波秋。”

    這句應該是畫面的主要場景。嫋嫋的秋風吹過,浩瀚的洞庭湖地區,萬木落葉,一派蕭蕭的秋景。湖面上的秋波呢?正如中國唐朝詩人唐溫如所寫的“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意思就是西風吹老了洞庭湖的湖波,只是一夜之間,湘君的頭上就生出了數不盡的白髮。而湘君就是湘水之神,湘君頭上白髮多,就意謂著洞庭湖滿是蒼蒼的白色湖波。

    那麼面對如此的秋景,面對如此浩瀚闊大的“洞庭木落萬波秋”的畫面,觀畫的人乍看之下,心靈上會不受到強烈的衝撞和渲染嗎?要知道人可是極易受到環境的感染和薰陶的,果然第二句作者就按照我們的思路向下鋪展開來:

    “說與南人亦自愁。”

    那麼為什麼要說給“南人”呢?因為這幅山水畫的收藏者周文瀚是吳松一帶的人,而吳松自然是南方地區;“亦自愁”,那麼周文瀚又“自愁”什麼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箇中國文化史上非常著名的“秋風鱸膾”的故事,這個典故記載於《世說新語》,說的是晉朝的張翰在洛陽為官,有一天見秋風起,忽然極度思念起他家鄉吳中地區的菰菜、蓴羹和鱸魚膾來,於是拋下了一句“人生貴在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就不管不顧,命令車伕直接駕好馬車,乾脆一走了事,徑直回家鄉去了。

    那麼知道了這個典故後,我們也就很容易的能判斷出周文瀚在愁什麼,自然是他一睹洞庭湖的秋景之畫後,他的心中也產生了濃濃的鄉愁,他也恨不得像張翰那樣,套上馬車,命駕而歸,然而這畢竟又是一首題畫詩,如果他真的就那麼走了的話,反而沒有多少詩味了,現在繼續往下看,且看作者是怎樣處理這一問題的:

    “欲指吳松何處是?一行徵雁海山頭。”

    在畫面的偏東一側,應該有幾座若隱若現的峰巒,而郭熙作為北宋著名畫家,畫史評價他“善作寒林喬木,回溪斷澗,煙雲出沒,峰巒隱現”等平遠之景,然而郭熙沒有想到的是,他在畫面中的這一點綴佈局,卻給大詩人張耒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那峰巒之處,應該還有一行徵雁,看其架勢,那徵雁是要越過峰巒而東,於是靈感忽然在張耒心中點亮,他脫口而出吟道:

    “欲指吳松何處是?一行徵雁海山頭。”

    原來那徵雁橫過海山而東,不為別的,只為了向這幅畫的主人周文瀚指明他家鄉吳松所在的方位,這是多麼多情而又通人性的徵雁啊,它們不顧自己的萬里征途,迢迢杳杳,特意停留一下,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既然畫的所有者極度思念自己的家鄉,且一時半會又無法立即回去,它們何妨為他一指回家的方向,以聊解他思鄉之愁,以聊慰他思鄉之心,於是畫面中本來同思鄉風馬牛不相及的點綴小景,經過詩人的妙手運作,忽然變得溫情脈脈,忽然變得靈性滿滿,於是我們就在這溫情和靈性中,記住了這一行徵雁,記住了那幾座峰巒,也記住了這幅畫,當然更重要的是記住了這首詩,和這首詩的作者張耒,怪不得晁補之會總結他的詩:“君詩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風開百花”,讀到第一句的時候,我們還沒太多感覺,及待讀到第二句,我們已經感覺這裡面會有什麼故事發生,而等到第三句、第四句讀罷,我們忽然有了原來如此的感覺,原來張耒在這裡埋伏著呢,可不正是“忽似春風開百花”嗎?他把毫不相干的東西用“思鄉”連綴在一起,思鄉遂成了解開這首詩的鑰匙,而多情的大雁則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幫助庫裡重回巔峰,庫裡的私人訓練師佩恩一年的年薪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