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頻繁,疆域四分五裂,中國社會出現了一種長期混亂的局面。這段時期思想活躍,儒、釋、道、玄諸家爭鳴,彼此闡發。思想的解放和自由促進了人們對文化藝術領域的開拓和思索,促成了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影響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促進了古典園林由生成期向全盛期的轉變。這次轉變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具體說明:
一、園林型別的轉變,形成了略具雛形的園林體系。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不安,到處流行著消極悲觀情緒,士大夫、知識分子一旦捲入政治鬥爭則生死榮辱毫無保障,消極情緒和及時行樂思想導致了行動上的兩個極端傾向:貪婪奢侈和玩世不恭。
朝廷上下聚財斂富,貪婪奢侈,修園造林,大興土木,使得皇家園林得到大規模的修建和發展。同時達官顯貴上行下效,爭相聚斂錢財,修建私園私宅;另一方面知識分子憤世嫉俗,玩世不恭,厭惡政治,在玄學的影響下,他們寄情山水,崇尚隱逸,大自然成為他們抒發情懷,寄予思想的載體,而私家園林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一種自然情愫,使得造園活動普遍開來。同時由於社會的不穩定,人們安全感的缺失,佛教、道教得以盛行,廟宇、寺觀大量出現,從而出現了寺觀園林這一新興的園林型別。
在這個階段,皇家園林得以繼續發展,私家園林隨著造園活動的普遍而異軍突起,同時寺觀園林出現並得到發展,中國古典園林開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觀這三種類型並行發展的局面和略具雛形的園林體系。
二、造園方式的轉變,造園活動成為一種藝術創作。
在古典園林生成期,無論自然山水園還是人工山水園,建築物總是散佈、鋪陳、羅列在自然環境中,建築作為一種造園要素並沒有與其他的自然要素取得聯絡,缺乏秩序。這個時期的園林沒有細緻的總體規劃,談不上設計經營。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自由和隱逸思想的影響,促進了人們對藝術的思考和探索,出現了以自然美為核心的時代美學思潮。這股思潮指導著中國古典風景式園林由“重現自然”轉變為“表現自然”,由單純的模仿自然轉變為概括和歸納自然。此時,建築作為造園要素已經能夠和其他要素形成合理的秩序感而且更加和諧,園林的規劃也趨於細緻。由當時畫家謝赫提出的“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仿”,作為一種理論指導更是對中國園林的佈局、構圖、手法等產生較大影響。至此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活動已經完全昇華到藝術創作的境界。
三、園林功能的轉變,從物質層面轉向精神層面。
園林的雛形是作為滿足狩獵,祭祀,生產,生活等活動的圈地,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物質層面的需求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精神層面上的遊憩和觀賞。
由於社會動亂,文人名士憤世嫉俗,積極追求隱逸的生活,但是他們內心的思想和情感卻需要一個供他們寄託的載體,此時園林作為一種思想和精神的寄予開始出現。這種轉變是最為本質的,是型別和手法轉變的必然結果,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中國園林發展的最大貢獻,因為正是從現在開始中國古典園林的山水審美,賞心寄情的意旨得以顯現和發展!
綜上所述,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其特殊的歷史背景,社會背景以及意識形態方面的背景,促成了中國古典園林在型別,手法,和功能三個方面的轉變,初步顯現出中國古典園林的四個主要的風格特徵:1、本與自然,高於自然;2、建築美與自然美的糅融;3、詩畫的情趣;4、意境的含蓄。這次轉折成為了中國古典園林全盛的伏脈,中國園林由此進入了隋、唐的全盛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頻繁,疆域四分五裂,中國社會出現了一種長期混亂的局面。這段時期思想活躍,儒、釋、道、玄諸家爭鳴,彼此闡發。思想的解放和自由促進了人們對文化藝術領域的開拓和思索,促成了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影響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促進了古典園林由生成期向全盛期的轉變。這次轉變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具體說明:
一、園林型別的轉變,形成了略具雛形的園林體系。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不安,到處流行著消極悲觀情緒,士大夫、知識分子一旦捲入政治鬥爭則生死榮辱毫無保障,消極情緒和及時行樂思想導致了行動上的兩個極端傾向:貪婪奢侈和玩世不恭。
朝廷上下聚財斂富,貪婪奢侈,修園造林,大興土木,使得皇家園林得到大規模的修建和發展。同時達官顯貴上行下效,爭相聚斂錢財,修建私園私宅;另一方面知識分子憤世嫉俗,玩世不恭,厭惡政治,在玄學的影響下,他們寄情山水,崇尚隱逸,大自然成為他們抒發情懷,寄予思想的載體,而私家園林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一種自然情愫,使得造園活動普遍開來。同時由於社會的不穩定,人們安全感的缺失,佛教、道教得以盛行,廟宇、寺觀大量出現,從而出現了寺觀園林這一新興的園林型別。
在這個階段,皇家園林得以繼續發展,私家園林隨著造園活動的普遍而異軍突起,同時寺觀園林出現並得到發展,中國古典園林開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觀這三種類型並行發展的局面和略具雛形的園林體系。
二、造園方式的轉變,造園活動成為一種藝術創作。
在古典園林生成期,無論自然山水園還是人工山水園,建築物總是散佈、鋪陳、羅列在自然環境中,建築作為一種造園要素並沒有與其他的自然要素取得聯絡,缺乏秩序。這個時期的園林沒有細緻的總體規劃,談不上設計經營。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自由和隱逸思想的影響,促進了人們對藝術的思考和探索,出現了以自然美為核心的時代美學思潮。這股思潮指導著中國古典風景式園林由“重現自然”轉變為“表現自然”,由單純的模仿自然轉變為概括和歸納自然。此時,建築作為造園要素已經能夠和其他要素形成合理的秩序感而且更加和諧,園林的規劃也趨於細緻。由當時畫家謝赫提出的“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仿”,作為一種理論指導更是對中國園林的佈局、構圖、手法等產生較大影響。至此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活動已經完全昇華到藝術創作的境界。
三、園林功能的轉變,從物質層面轉向精神層面。
園林的雛形是作為滿足狩獵,祭祀,生產,生活等活動的圈地,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物質層面的需求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精神層面上的遊憩和觀賞。
由於社會動亂,文人名士憤世嫉俗,積極追求隱逸的生活,但是他們內心的思想和情感卻需要一個供他們寄託的載體,此時園林作為一種思想和精神的寄予開始出現。這種轉變是最為本質的,是型別和手法轉變的必然結果,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中國園林發展的最大貢獻,因為正是從現在開始中國古典園林的山水審美,賞心寄情的意旨得以顯現和發展!
綜上所述,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其特殊的歷史背景,社會背景以及意識形態方面的背景,促成了中國古典園林在型別,手法,和功能三個方面的轉變,初步顯現出中國古典園林的四個主要的風格特徵:1、本與自然,高於自然;2、建築美與自然美的糅融;3、詩畫的情趣;4、意境的含蓄。這次轉折成為了中國古典園林全盛的伏脈,中國園林由此進入了隋、唐的全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