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過《菊與刀》就能理解這個問題了,這是二戰後美華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寫的書。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徵,“刀”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體現。本尼迪克特用這兩個詞表示了日本人的兩種極端矛盾性格:好戰又祥和,黷武又好美,傲慢又尚禮,倔強又馴服,勇敢又懦弱,自強又自卑。
以小為美的審美意識是日本人的”菊“,相撲就是日本人的“刀”。
首先,日本人“以小為美”主要是受日本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即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存在決定意識。
日本國土面積相當小, 僅約為37萬平方千米, 比我們的雲南省還小一點。在這樣的土地上, 沒有廣袤的平原, 沒有浩瀚的沙漠, 沒有雄偉的高山, 日本最高的富士山海拔也只有3776米。日本人看到的景色都是小巧而纖麗, 這就在無形中培養了他們“以小為美”的審美意識形態。此外, 由於日本是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花開花落,秋去春來,在明顯的季節更替中, 細小事物和景物的變化都能引起日本人的注意, 也就在無形中訓練了他們發現細小之美的敏銳度。
唐月梅的《古代和漢審美意識的差異性》就提到:
這一點就很明顯地體現在日本文學上,日本文學常誇小不誇大,常用“色魚長一寸”、“葦間一鶴鳴”,講究“一即是多”的禪學精神。而華人在華夏廣袤的大地繁衍,地大,江大,氣也大。李白寫詩,動不動就“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中國皇室的象徵是主宰天地的龍,日本皇室的象徵卻是纖細柔弱的菊花,可以看出兩國的審美差異有多大。
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得日本民族的性格趨向于敏感、纖細、細膩,審美意識以小為美,這是日本人”菊“的一面。
日本人種是原生態蒙古人的一支,身材矮小瘦弱,加上古代日本有上千年不吃肉的歷史,導致日本人更矮小。而相撲手碩大的體型,超強的力量,體重超出常人,這是日本人追求強大的心理傾向,對“強大”的特別青睞。這種“大”實際是一種對“小”所帶來的恥辱的洗刷。
相撲比賽不分級別,所有選手不分體重,參加只有一個級別的比賽,完完全全是持強凌弱。
如果一個小個子選手,把體型比他碩大的對手耍的團團轉,贏得比賽,會得到更多的喝彩,這提醒人們只要善於拼搏,以小制大,以弱勝強是可以實現的。所謂自身越是弱小,展示強大的意識越加強烈。
日本民族有著強烈自卑感和危機感,他們就是要透過這種體形大,力量大的運動,向別人說“不要認為我辦不到,看似做不到的事,我完全可以辦到”。
相撲這種身體文化符號,就是告誡日本民族,要克服小的困惑,以博大的胸懷面對世界,相撲代表著奮發向上的精神嚮往,這一點和武士道精神十分相似。
除了相撲,其實日本人一直都向“大”靠攏,崇拜強大,最早的學習物件是“大”中國,後來明治維新的“脫亞入歐”。
這種民族意識其實是積極的,但也曾經走了極端,二戰時期的日本就做一個大國夢,提出實現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結果怎樣,大家都知道。
日本文化以小為美嗎?你確定?
那麼他們的“大”和民族,“大”日本皇軍怎麼解釋?
還有那麼大個子的演員高倉健,在日本不是也被追捧嗎?
如果看過《菊與刀》就能理解這個問題了,這是二戰後美華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寫的書。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徵,“刀”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體現。本尼迪克特用這兩個詞表示了日本人的兩種極端矛盾性格:好戰又祥和,黷武又好美,傲慢又尚禮,倔強又馴服,勇敢又懦弱,自強又自卑。
以小為美的審美意識是日本人的”菊“,相撲就是日本人的“刀”。
以小為美的審美意識是日本人的”菊“首先,日本人“以小為美”主要是受日本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即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存在決定意識。
日本國土面積相當小, 僅約為37萬平方千米, 比我們的雲南省還小一點。在這樣的土地上, 沒有廣袤的平原, 沒有浩瀚的沙漠, 沒有雄偉的高山, 日本最高的富士山海拔也只有3776米。日本人看到的景色都是小巧而纖麗, 這就在無形中培養了他們“以小為美”的審美意識形態。此外, 由於日本是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花開花落,秋去春來,在明顯的季節更替中, 細小事物和景物的變化都能引起日本人的注意, 也就在無形中訓練了他們發現細小之美的敏銳度。
唐月梅的《古代和漢審美意識的差異性》就提到:
“日本民族生息的世界非常狹小, 幾乎沒有宏大、嚴峻的自然景觀, 人們只接觸到小規模的景物, 並在溫和的自然環境的包圍中, 養成了纖細的感覺和素樸的感情, 對事物表現了特別的敏感和素樸, 樂於追求小巧和和清純的東西。這一點就很明顯地體現在日本文學上,日本文學常誇小不誇大,常用“色魚長一寸”、“葦間一鶴鳴”,講究“一即是多”的禪學精神。而華人在華夏廣袤的大地繁衍,地大,江大,氣也大。李白寫詩,動不動就“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中國皇室的象徵是主宰天地的龍,日本皇室的象徵卻是纖細柔弱的菊花,可以看出兩國的審美差異有多大。
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得日本民族的性格趨向于敏感、纖細、細膩,審美意識以小為美,這是日本人”菊“的一面。
相撲是日本人的“刀”日本人種是原生態蒙古人的一支,身材矮小瘦弱,加上古代日本有上千年不吃肉的歷史,導致日本人更矮小。而相撲手碩大的體型,超強的力量,體重超出常人,這是日本人追求強大的心理傾向,對“強大”的特別青睞。這種“大”實際是一種對“小”所帶來的恥辱的洗刷。
相撲比賽不分級別,所有選手不分體重,參加只有一個級別的比賽,完完全全是持強凌弱。
如果一個小個子選手,把體型比他碩大的對手耍的團團轉,贏得比賽,會得到更多的喝彩,這提醒人們只要善於拼搏,以小制大,以弱勝強是可以實現的。所謂自身越是弱小,展示強大的意識越加強烈。
日本民族有著強烈自卑感和危機感,他們就是要透過這種體形大,力量大的運動,向別人說“不要認為我辦不到,看似做不到的事,我完全可以辦到”。
相撲這種身體文化符號,就是告誡日本民族,要克服小的困惑,以博大的胸懷面對世界,相撲代表著奮發向上的精神嚮往,這一點和武士道精神十分相似。
除了相撲,其實日本人一直都向“大”靠攏,崇拜強大,最早的學習物件是“大”中國,後來明治維新的“脫亞入歐”。
這種民族意識其實是積極的,但也曾經走了極端,二戰時期的日本就做一個大國夢,提出實現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結果怎樣,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