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痴狂999

    1、琴

    琴,最早指瑤琴(古琴),近代以來被很多人當做一個類稱,即表示一類樂器。(注意,“琴”字作為類稱,只是在現代漢語中,在一切古文獻,以及清代以前的中文文獻中,琴類別非常廣泛(又稱瑤琴、玉琴,俗稱古琴),既包括管絃樂器,如提琴,笛子;鍵盤樂器,如鋼琴、風琴等;敲擊樂器,如鋼片琴,這些樂器都可以在現代漢語的不同的語境中簡稱為“琴”。

    琴的構造——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嶽山”,又稱“臨嶽”,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

    七根琴絃上起承露部分,經嶽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和一個閏月。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聲池”。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

    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絃特別長,琴絃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2、瑟

    瑟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彈撥絃樂器,外形類似箏但略寬。按五聲調式定弦,常作為琴的伴奏樂器,常與古琴並稱琴瑟。瑟最早的使用記載於《詩經》,唐朝以後為宮廷雅樂樂器。雖然瑟到現代開始衰微,但在中國文化中卻有很重要的地位。

    瑟的構造——

    瑟形體平臥的中空長方形,面微隆起。琴箱一般為整木製做,下有底板。有的時候琴箱側面和底面有出音孔。在琴箱表面,首段有一個較長的“嶽山”(用以架弦的硬木),尾端有三個短嶽山和四個枘,用來固定琴絃。一般的瑟有25根絲制的弦,平行琴體排列。每弦下有一可移動的柱(又稱碼子、雁柱),用來調音。

    瑟長120~170釐米(47~67英寸)不等,有雅、頌、大、小之別。雅瑟二十三絃、頌瑟二十五絃、大瑟二十七絃、小瑟有十五絃。相傳古代的瑟有50弦,《漢書·郊祀記》載:“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絃”。20世紀30年代,鄭覲文創立的大同樂會又對瑟進行了改良,製作了50弦的庖犧瑟和100弦的大瑟。

    瑟的音質飽滿,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渾厚。其音域五聲調式可覆蓋五個八度。可以獨奏或合奏,或者用來伴奏歌唱。古代常與古琴或笙合奏。演奏者一般將瑟橫放於膝前,左右手交替配合彈奏。

    擴充套件資料:

    瑟的起源——

    瑟的起源十分久遠,在考古發現的絃樂器中所佔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點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並且絕大多數出自東周楚墓。其他如江蘇、安徽、山東和遼寧等省,只有一點零星發現。文獻記載“庖羲氏”作瑟 。

    傳說在夏代已經有瑟了。甲骨文上的“樂” 字,上面就是“絲”字,下面是一個“木”字。瑟要用弦,那麼瑟的產生應該在蠶絲出現之後。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夠繅絲的技術才可能製出絃線。先秦前後的絃樂器就是琴和瑟。

    另外一個推測,象琴瑟這一類樂器,可能和狩獵的弓弦有關。當然,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動物的皮筋條製作。我們在1984年複製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幾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

    瑟是中國最早的彈絃樂器之一,先秦便極為盛行,漢代亦流行很廣,南北朝時常用於相和歌伴奏,唐時應用頗多,後世漸少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史稱最嚴自招簡章,你還報考自主招生嗎?你夠條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