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的九個“別名” 金錢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全球最原始的金屬貨幣。歷史上最早出現錢字的貨幣是三國時期的 “太平百錢”。錢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一些有趣的別稱。 第一個稱呼:“泉”。戰國時期稱錢為“泉”。錢稱為泉,主要還是從古錢外形演繹而來的,因為其外圓內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義。故泉就泛指外圓內方的方孔錢。直到現在,集幣迷們仍以“泉友”相稱,如今的錢學家也稱泉學家。 第二個稱呼:鄧通。鄧通就是錢的別稱 。《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鄧通是西漢文帝劉恆的一個寵臣。文帝曾賜給鄧通一座銅山,並破例允許鄧通開礦鑄錢,因而鄧通錢遍佈天下。《金瓶梅》就有“功名全伏鄧通成”的詩句。 第三個稱呼:貨泉。王莽稱帝后,十分嫉惡劉氏。因為錢字有 “金、刀”,而“劉”字正是由“卯、金、刀”組成(皆指繁體字),王莽便改稱錢為“貨泉”。貨泉始鑄於公元14年。錢文懸針篆書,“徑一寸,重五銖,文右曰‘貨’,左曰‘泉’,枚直一,與貨布二品並行”(《漢書·食貨志》)。貨泉傳世最多,品類最雜。從現今發現的版別來看,有傳形、異書、異範、合背、呈月、決紋、剪邊、圓穿、花穿等近百種之多。 第四個稱呼:白水真人。劉秀建立東漢以後,對貨泉十分欣賞,繼續沿用貨泉達16年。劉秀為何喜歡貨泉?這裡還有一個典故。是因“貨泉”中的“泉”字,可以拆成“白水”兩個字,“貨”(貨的繁體為貨,字形如同亻+真)字又可以拆成 “真人”兩個字。劉秀當初起兵白水鄉,他把貨泉視為他受命中興之兆,便把自己比作“白水真人”,把貨泉也改稱為“白水真人”。 第五個稱呼:阿堵物。典出 《世說新語·規箴第十》:南北朝名士王夷甫(即王衍)“雅尚玄遠”,為人清高,從不提“錢”字。他的妻子想試試他,就趁他睡熟時讓婢女拿錢把床圍起來。王夷甫醒來後氣得連叫婢女“舉卻阿堵物 ”。“舉卻”就是拿開的意思 。“阿堵”為六朝人口語,意為“這個”。從此“阿堵物”就成了錢的別稱。 第六個稱呼:孔方兄。最早見於晉人魯褒所著《錢神論》:“親之如兄,字曰孔方。”並說“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古人把一百來個半成品銅錢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銼外沿,圓棍穿錢,修銼時來回轉動,方棍穿錢,就避免了這些麻煩。於是,銅錢中間有了方孔。錢為何稱“兄”?錢字由“金、戈、戈”組成,“戈”與“哥”音同,於是“稱兄道弟”。還有一種說法是,宋朝詩人黃庭堅被降職,他的親友們便漸漸與他疏遠,他很傷心,遂寫了一首詩,詩中有這樣兩句: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詩意是我被降職後,只有筆墨相隨,無庸俗相,不像有些人都不願和我來往了;而錢,更與我絕交了。“孔方兄”就這樣成了“錢”的代名詞。 第七個稱呼:青蚨。此典故見於晉幹寶的 《搜神記》。據說其蟲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無論遠近。以母血塗錢八十一文,買東西,無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無已。“青蚨飛去復飛來”,寄託了希望錢久用不減的心願。 第八個稱呼:“上清童子”。唐代鄭還古的 《博異志》中有個故事:在唐貞觀年間,岑文字在山頂避暑,有一天聽到敲門聲,開門一看,只見一個自稱“上清五銖”的童子。一番對話後,童子出門而消逝在牆角。岑文字在牆下撿到一枚五銖錢,原來“上清童子”原是錢的化身。唐代以後,人們用“上清童子”作為錢的雅號。 第九個稱呼:沒奈何。洪邁 《夷堅支志戊》記載:“俗雲張循王在日,家多銀,每以千兩熔一球,目為沒奈何 。”翻譯成白話就是,宋人張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盜取,為此,他讓人把每一千兩白銀熔成一個大球,稱為“沒奈何”,意思是誰也奈何它不得,竊賊也沒法偷竊。
金錢的九個“別名” 金錢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全球最原始的金屬貨幣。歷史上最早出現錢字的貨幣是三國時期的 “太平百錢”。錢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一些有趣的別稱。 第一個稱呼:“泉”。戰國時期稱錢為“泉”。錢稱為泉,主要還是從古錢外形演繹而來的,因為其外圓內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義。故泉就泛指外圓內方的方孔錢。直到現在,集幣迷們仍以“泉友”相稱,如今的錢學家也稱泉學家。 第二個稱呼:鄧通。鄧通就是錢的別稱 。《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鄧通是西漢文帝劉恆的一個寵臣。文帝曾賜給鄧通一座銅山,並破例允許鄧通開礦鑄錢,因而鄧通錢遍佈天下。《金瓶梅》就有“功名全伏鄧通成”的詩句。 第三個稱呼:貨泉。王莽稱帝后,十分嫉惡劉氏。因為錢字有 “金、刀”,而“劉”字正是由“卯、金、刀”組成(皆指繁體字),王莽便改稱錢為“貨泉”。貨泉始鑄於公元14年。錢文懸針篆書,“徑一寸,重五銖,文右曰‘貨’,左曰‘泉’,枚直一,與貨布二品並行”(《漢書·食貨志》)。貨泉傳世最多,品類最雜。從現今發現的版別來看,有傳形、異書、異範、合背、呈月、決紋、剪邊、圓穿、花穿等近百種之多。 第四個稱呼:白水真人。劉秀建立東漢以後,對貨泉十分欣賞,繼續沿用貨泉達16年。劉秀為何喜歡貨泉?這裡還有一個典故。是因“貨泉”中的“泉”字,可以拆成“白水”兩個字,“貨”(貨的繁體為貨,字形如同亻+真)字又可以拆成 “真人”兩個字。劉秀當初起兵白水鄉,他把貨泉視為他受命中興之兆,便把自己比作“白水真人”,把貨泉也改稱為“白水真人”。 第五個稱呼:阿堵物。典出 《世說新語·規箴第十》:南北朝名士王夷甫(即王衍)“雅尚玄遠”,為人清高,從不提“錢”字。他的妻子想試試他,就趁他睡熟時讓婢女拿錢把床圍起來。王夷甫醒來後氣得連叫婢女“舉卻阿堵物 ”。“舉卻”就是拿開的意思 。“阿堵”為六朝人口語,意為“這個”。從此“阿堵物”就成了錢的別稱。 第六個稱呼:孔方兄。最早見於晉人魯褒所著《錢神論》:“親之如兄,字曰孔方。”並說“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古人把一百來個半成品銅錢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銼外沿,圓棍穿錢,修銼時來回轉動,方棍穿錢,就避免了這些麻煩。於是,銅錢中間有了方孔。錢為何稱“兄”?錢字由“金、戈、戈”組成,“戈”與“哥”音同,於是“稱兄道弟”。還有一種說法是,宋朝詩人黃庭堅被降職,他的親友們便漸漸與他疏遠,他很傷心,遂寫了一首詩,詩中有這樣兩句: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詩意是我被降職後,只有筆墨相隨,無庸俗相,不像有些人都不願和我來往了;而錢,更與我絕交了。“孔方兄”就這樣成了“錢”的代名詞。 第七個稱呼:青蚨。此典故見於晉幹寶的 《搜神記》。據說其蟲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無論遠近。以母血塗錢八十一文,買東西,無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無已。“青蚨飛去復飛來”,寄託了希望錢久用不減的心願。 第八個稱呼:“上清童子”。唐代鄭還古的 《博異志》中有個故事:在唐貞觀年間,岑文字在山頂避暑,有一天聽到敲門聲,開門一看,只見一個自稱“上清五銖”的童子。一番對話後,童子出門而消逝在牆角。岑文字在牆下撿到一枚五銖錢,原來“上清童子”原是錢的化身。唐代以後,人們用“上清童子”作為錢的雅號。 第九個稱呼:沒奈何。洪邁 《夷堅支志戊》記載:“俗雲張循王在日,家多銀,每以千兩熔一球,目為沒奈何 。”翻譯成白話就是,宋人張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盜取,為此,他讓人把每一千兩白銀熔成一個大球,稱為“沒奈何”,意思是誰也奈何它不得,竊賊也沒法偷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