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宗小生

    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

    首先說下孫策的兩個判斷對不對,如果遺策是“昏招”不對的策略,那麼不遵從也是應該的。但後面的局勢發展證明這是非常正確的建議,如果孫權聽從,也許最後勝出的將是吳國。也就是哥哥的話是對的,弟弟沒聽從。是不是孫權比較昏聵,不認可這個遺策。顯然不是,在孫策剛去世的一段時間內,他還是將這兩句話嚴格遵守和堅定執行的,只是後面才有變化。

    之前聽,後面又不聽可以分開來看。對於只有18歲的孫權來說,當時被哥哥託孤的兩位張昭、周瑜都是權臣,自己沒有什麼根基,必然是兩位說什麼他聽什麼,聽不聽不是他說了算的。但後面他逐步掌權後更渴望的是權利集中在自己手中,必然不可能內外事都要聽從兩人的意見。特別是有幾個節點的分歧,致使後面不再堅持這種策略。完全都棄用大概是在周瑜死後發生的。

    先說跟張昭:赤壁之戰時,張昭是投降派,而且勢力很大,逼迫孫權向曹操投降。如果聽從了張的建議,那麼孫權早就成為討飯的了。赤壁之戰結束後,證明了吳國也是有實力爭霸天下的,也同時說明了張昭的重大決策的失誤,必然不會再完全信任聽從張的建議。這個成見一直持續到張昭死去。

  • 2 # 歷史阿Q

    今天咱們來談下三國時期一個影響全域性的人,孫策。三國志對孫策的評價現在來看是非常宮公正和客觀的,不但承認了他的英雄事蹟,也成承認了他統兵的能力。但是還有一點被忽略了,那就是他用人的眼光和能力。很多人覺得他是一個武將,沒什麼權謀智慧,其實孫策非常看重文人,他的手下文臣比武將的地位還要高。他經常會把打下來的城池交給文臣管理,這也算是孫策的一個亮點把。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孫策創業的時間很短,而且很成功。他父親去世的早,投靠袁術後他發現袁術並非大才幹之人,心中便有了其他想法。但是他不知道怎麼實施,他很誠懇的去請教了揚州第一學士張紘,張紘被孫策的誠心所動就給他指明一條路,告訴他現在的天下想要有一番作為只能從江東開始,孫策在張紘的謀劃下準備了兩年時間,而後趁一個偶然的機會便從袁術哪裡離開了。

    孫策剛到江東的時候,軍隊很少只有千人,但是到公元200年的時候他就已經佔據了江東所有的城池,6年的時間完成這種大業,就連曹操都發出感嘆,此人是我所不能敵的。但是話有說回來,水過滿則容易溢位,劍剛則容易折斷。孫策恰恰如此,他小小年紀就取得足以讓整個三國都為之側目的成績,成長的太快肯定會招惹很多仇家,很多仇家都潛伏了起來就是等待機會給孫策致命一擊。

    公園200年的時候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大事發生了很多。第一件就是官渡大戰的爆發,而大戰的雙方是強大的袁紹和縮小的曹操勢力。第二件就是孫策遇到了刺殺,孫策本來計劃趁袁紹和曹操打架的時候,奇攻許昌把漢帝抓到自己的地盤,這樣就是能威脅各個諸侯了。但是兩件事的最終結果是,袁紹敗了,孫策被刺殺不治而亡。

    孫策死前把江東位置給了胞弟孫權,還給孫權留下了兩句話,若孫權用了想必也會有一場大作為,可惜他一句都沒有使用。孫策說的遺言是:外事不懂問周瑜,勢力內的事不懂問張昭。孫權繼位後表面上事重用了周瑜和張昭,其實這是他的無奈之舉,因為他剛上位還沒有培養自己的親信。江東地界人才輩出,孫策留給孫權的兩大人才,都是大才。若孫權聽從孫策的意見重用兩人。

    那麼孫權的也不會那麼可憐,孫策知道孫權沒有大才,所以留周瑜輔佐他,周瑜事一個用兵如神的人。張昭則是政治專家,尤其是對於江東具有凝聚力,孫權若善用,他在江東的守業就會更加順利,更得人心,另張昭嚴格,在他的鞭策之下,孫權恐怕也不會到了後期變成無能昏君。可惜孫權沒有聽話用這兩個人。此外,孫權還有一些事情非常糟糕,孫權繼承江東後,封他父親為帝,追封創業之主孫策只是長沙桓王。孫策的子祠孫紹,也沒有受到孫權的格外優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月1日勇士vs國王,麥考上籃重摔倒地被擔架抬出場,這球卡特犯規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