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代開始,一種被稱為“崑崙奴”的特殊人群開始進入華夏的視野之中。根據關於“崑崙奴”的史料記載來看,這些人群大部分是經海舶輸入嶺南,從而向長安、洛陽等大城市進行流動。關於這些崑崙奴的來源,歷史研究者眾說紛紜,其中尤其以非洲黑人之說最為獵奇,事實果真如此麼?
圖/唐朝壁畫中的崑崙奴
01 嶺南新港
廣州是番禺故地,長期處於市舶貿易的領先地位。8 世紀首設市舶使,9 世紀首闢蕃坊,10 世紀首置市舶司。處在珠三角的廣州港在漢魏六朝時期並沒有受到海上貿易的青睞,早期的海上貿易主要從今天廣西所屬的合浦郡沿岸南下,而不以珠江入海口為起點。直至隋唐時期,隨著南方海上貿易的不斷髮展,廣州港的海港作用逐漸顯現,船舶製造技術的發展,中原王朝與南洋國家的海上聯絡也就日益緊密。也就為後來遠方人種的湧入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圖/嶺南地形圖
02 不同的崑崙
現存資料表明, 冠以“崑崙” 兩字的人稱, 除崑崙奴外,還有四種:(1) 崑崙客,見《酉陽雜俎》卷1;(2) 崑崙人,見《隋書》卷81;(3) 崑崙兒,見張籍詩《崑崙兒》;(4)崑崙僧(弟子),見真人開元《唐大和上東征傳》。這些被冠名“崑崙”的人群顯然應該具有一個共同的地域或者民族屬性,而且已經被隋唐時期的社會知識層面初步認知。
圖/敦煌壁畫中的崑崙奴
與這四種崑崙人相對應的則是一種名曰“崑崙舶”的海船。天寶九載(750 年), 據目擊者雲:“江中有婆羅門、波斯、崑崙等舶,不知其數;並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其舶深六、七丈。”這說明這些所謂的崑崙舶明顯不是來自伊朗、印度等國,而是與之並列的遠方國度。對於所謂的崑崙舶,唐朝僧人慧琳曾記載“用椰子皮為索連縛,葛覽糖灌塞,令水不入。”這種船舶材質的使用明顯有著濃郁的東南亞氣息,而與我們傳統意義上對非洲地理環境的記載不同。由此可以推斷,“崑崙舶”的由來應當在今天的東南亞地區,而非遙遠的非洲。
圖/東南亞椰樹地區
03 崑崙奴探秘
唐代嶺南節度使李勉時期,曾有“崑崙奴獻犀”的故事。元和十三年(818 年)南海訶陵國同樣有過向唐朝“獻生犀”的記載。據研究,後者是位於今天蘇門答臘、爪哇一帶的南海國度。根據今天的犀牛分佈來看,除了非洲有犀牛分佈以外,蘇門答臘與爪哇島分佈著最多的亞洲犀牛品種。所以,能夠進獻“犀”的崑崙奴應當分佈來自蘇門答臘、爪哇附近盛產犀牛之地。這種屬地來源在宋代史料中也可以得到證實,當時三佛齊為南海大國(蘇門答臘島), 汛海使風20 日至廣州。天禧元年(1017 年),“其王霞遲蘇勿咜蒲迷遣使蒲謀西等奉金字表,貢真珠、象牙、梵夾經、崑崙奴。這說明這些所謂的崑崙奴是南海島民無疑。
圖/蘇門答臘犀牛
唐朝之後,崑崙奴在廣東一帶被有錢大戶人家作為奇景圈養起來,也被稱為“鬼奴”。史載“廣中富人,多畜鬼奴,絕有力,可負數百斤。色黑如墨,唇紅齒白,髮捲而黃…….”。在北宋廣州安撫使蔣之奇的官宴上,端盆送酒的崑崙奴被描述成:“鬼奴金盤獻羊肉, 薔薇瓶水傾諸懷。”這種蓄養崑崙奴的習俗曾經因為官員的流動而逐漸風靡內地,據《舊唐書》卷154 《孔巢父傳》附孔戣傳雲:“先是帥南海者,京師權要多託買南人以為奴婢。”蓄養崑崙奴的習俗在唐宋之際稱為屢見不鮮的案例,多有“金環衣短後,群奴列崑崙”的場景出現在江南官場宴席之中。
圖/崑崙奴雕塑
可以說,崑崙奴的出現一來與唐朝時期廣州港的繁榮,南洋朝貢貿易的興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另一方面也有著唐朝時期商貿經濟繁榮,社會上層獵奇享樂的心理日益濃厚的社會背景。
參考文獻:1.蔡鴻生:《嶺南崑崙奴遺事》,《學術研究》,2014年第4期。
崑崙奴不是現在意義上的非洲黑人,而是東南亞的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人!也就是大唐菲傭。面板黝黑頭髮捲曲,身手敏捷勤懇耐勞!
從唐代開始,一種被稱為“崑崙奴”的特殊人群開始進入華夏的視野之中。根據關於“崑崙奴”的史料記載來看,這些人群大部分是經海舶輸入嶺南,從而向長安、洛陽等大城市進行流動。關於這些崑崙奴的來源,歷史研究者眾說紛紜,其中尤其以非洲黑人之說最為獵奇,事實果真如此麼?
圖/唐朝壁畫中的崑崙奴
01 嶺南新港
廣州是番禺故地,長期處於市舶貿易的領先地位。8 世紀首設市舶使,9 世紀首闢蕃坊,10 世紀首置市舶司。處在珠三角的廣州港在漢魏六朝時期並沒有受到海上貿易的青睞,早期的海上貿易主要從今天廣西所屬的合浦郡沿岸南下,而不以珠江入海口為起點。直至隋唐時期,隨著南方海上貿易的不斷髮展,廣州港的海港作用逐漸顯現,船舶製造技術的發展,中原王朝與南洋國家的海上聯絡也就日益緊密。也就為後來遠方人種的湧入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圖/嶺南地形圖
02 不同的崑崙
現存資料表明, 冠以“崑崙” 兩字的人稱, 除崑崙奴外,還有四種:(1) 崑崙客,見《酉陽雜俎》卷1;(2) 崑崙人,見《隋書》卷81;(3) 崑崙兒,見張籍詩《崑崙兒》;(4)崑崙僧(弟子),見真人開元《唐大和上東征傳》。這些被冠名“崑崙”的人群顯然應該具有一個共同的地域或者民族屬性,而且已經被隋唐時期的社會知識層面初步認知。
圖/敦煌壁畫中的崑崙奴
與這四種崑崙人相對應的則是一種名曰“崑崙舶”的海船。天寶九載(750 年), 據目擊者雲:“江中有婆羅門、波斯、崑崙等舶,不知其數;並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其舶深六、七丈。”這說明這些所謂的崑崙舶明顯不是來自伊朗、印度等國,而是與之並列的遠方國度。對於所謂的崑崙舶,唐朝僧人慧琳曾記載“用椰子皮為索連縛,葛覽糖灌塞,令水不入。”這種船舶材質的使用明顯有著濃郁的東南亞氣息,而與我們傳統意義上對非洲地理環境的記載不同。由此可以推斷,“崑崙舶”的由來應當在今天的東南亞地區,而非遙遠的非洲。
圖/東南亞椰樹地區
03 崑崙奴探秘
唐代嶺南節度使李勉時期,曾有“崑崙奴獻犀”的故事。元和十三年(818 年)南海訶陵國同樣有過向唐朝“獻生犀”的記載。據研究,後者是位於今天蘇門答臘、爪哇一帶的南海國度。根據今天的犀牛分佈來看,除了非洲有犀牛分佈以外,蘇門答臘與爪哇島分佈著最多的亞洲犀牛品種。所以,能夠進獻“犀”的崑崙奴應當分佈來自蘇門答臘、爪哇附近盛產犀牛之地。這種屬地來源在宋代史料中也可以得到證實,當時三佛齊為南海大國(蘇門答臘島), 汛海使風20 日至廣州。天禧元年(1017 年),“其王霞遲蘇勿咜蒲迷遣使蒲謀西等奉金字表,貢真珠、象牙、梵夾經、崑崙奴。這說明這些所謂的崑崙奴是南海島民無疑。
圖/蘇門答臘犀牛
唐朝之後,崑崙奴在廣東一帶被有錢大戶人家作為奇景圈養起來,也被稱為“鬼奴”。史載“廣中富人,多畜鬼奴,絕有力,可負數百斤。色黑如墨,唇紅齒白,髮捲而黃…….”。在北宋廣州安撫使蔣之奇的官宴上,端盆送酒的崑崙奴被描述成:“鬼奴金盤獻羊肉, 薔薇瓶水傾諸懷。”這種蓄養崑崙奴的習俗曾經因為官員的流動而逐漸風靡內地,據《舊唐書》卷154 《孔巢父傳》附孔戣傳雲:“先是帥南海者,京師權要多託買南人以為奴婢。”蓄養崑崙奴的習俗在唐宋之際稱為屢見不鮮的案例,多有“金環衣短後,群奴列崑崙”的場景出現在江南官場宴席之中。
圖/崑崙奴雕塑
可以說,崑崙奴的出現一來與唐朝時期廣州港的繁榮,南洋朝貢貿易的興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另一方面也有著唐朝時期商貿經濟繁榮,社會上層獵奇享樂的心理日益濃厚的社會背景。
參考文獻:1.蔡鴻生:《嶺南崑崙奴遺事》,《學術研究》,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