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業媒體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有很多歷史地圖,其實是並不計較準確性的。地圖地圖,它既然是一種圖,它就具有藝術性和審美性。正如我老師所說:“在中國文化中,地圖不但用於表示距離,也用於顯示權力,用於進行教育,以及用於美學的欣賞。”注重藝術性和讀者欣賞而不注重準確性的地圖,在古代是相當多的。這種地圖既然無所謂準確性,大概就是將作者或者當地人觀念中的地理和環境盡情地訴諸筆端。這種地圖可能不是各位知乎ers甚至題主想要問的地圖,但因為這種地圖更加廣泛而且數目更加眾多,我將不得不將其提出並略加說明,並與我接下來講的注重實用性的歷史地圖進行區分。接下來說回講究實用性和準確性的地圖。(實際上還是很難規避上一種的,因為在古人的觀念裡二者都是混一的,我只是為了方便討論問題)。

    既然講究實用性和準確性,就要講究製圖的基本法。中國古代歷史地圖最重要的一次革新,是西晉裴秀的製圖六體:

    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輪之度也。

    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

    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

    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所以校險夷之異也。

    解釋一下:

    分率,即比例尺,用於測定地區的大小;

    準望,即方位,用於控制地區之間的正確關係;

    道里,即距離,用於確定道路的里程數;

    高下,指地形的高低起伏;

    方邪,指地勢的傾斜緩急;

    迂直,指山川道路的縱橫曲直。

    按照我老師課件裡的說法:

    前三者是製圖的基本要素,後三者是用來較正由於地形不同所引起的距離上的誤差。在地圖上兩地間的方位關係確定之後,就得透過對高下、方邪、迂直三者因地制宜地進行核算校正,才能把兩地之間的水平直線距離的里程數字計算出來。所以這六條法則,在運用時要相互參照,全面研究。

    這是中國最早的地圖學的製圖理論,它正確地解決了地圖比例尺、方位與距離等問題。直至明未,為中國製圖者所遵循。

    不過其實很可惜的是,遵守這個規矩的歷史地圖在古代那麼長的歷史上,是少數中的少數。大部分人依然喜歡不按照“製圖六體”來畫……(這也是為什麼我一定要先提一提地圖的審美性與藝術性)。

    在歷史地圖的繪製過程中,古代的地圖作者也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十分科學的技巧和規則。

    比如說賈耽的“古墨今朱”,將古代縣名和行政區名用墨字標好,現今行政區名用紅字標好,這樣子當地的沿革地理就一目瞭然,行政區劃大多是以前的撤併、劃分、割實,搞清楚前代的變化,才能搞清楚當時的情況。搞清楚沿革地理,才能繪製各個朝代當時的行政區劃圖了。比如說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圖已佚),記載了府州縣的“四至八到”(四至:州府東西南北的界線。八到:府州至都城長安、東都洛陽以及鄰近諸州的裡距。)。這大大提高了精度,後世的地圖作者,包括現代,都有所參考。

    還比如說明代羅洪先的“計裡畫方”。將圖分為一個個小方格,那小方格來進行定位,大大提高了精度和準確性。(乍一看還比較像西方的經緯線,也起到了一定經緯線的作用,但其實跟經緯線還是有頗大差距)羅洪先另一項傑出的貢獻是創立了地圖符號圖例體系。在他之前大多數地圖都是有啥畫啥,有山畫山。(但他並不是第一個運用抽象圖例的人,目前發現最早的運用抽象圖例的是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地圖。)明末清初,大量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企圖用西方的科技來撬開中國士大夫階層的內心。這些技術之中就包括了西方那一套製圖技術。受益於西方的經緯線等地理知識。這一時期中國歷史地圖的精度大大提高。 清康熙後期,開始按照西方經緯度製圖法繪製中國大地實測地圖,將大比例全國地圖分為若干圖幅,奠定了清後期內府全國地圖的編繪基礎。以上是回答第一個問題:古代人是怎麼畫地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由於家庭矛盾導致孩子離家出走和逃課,卻故意向老師隱瞞且質問教師的行為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