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想要的婚姻不一樣,有人想要一見鍾情,含情脈脈守候一生;有人想寧缺毋濫,擁有一個品質完美的伴侶;又有人放蕩不羈,活在當下,只要開心,得過且過。不在乎世人的眼光。這本書以女主角伊麗莎的情史為線索展開,奧斯汀對人物細節都刻畫的淋漓盡致,扣人心絃。不愧為經典的代表作,讓人拿起來就放不下,也藉此故事情節對當時境界背景下人物表現的諷刺。很值得一讀。
回覆列表
-
1 # 細緻女人
高富帥貴族小夥多次追求婚灰姑娘,為何屢屢杯具?
《傲慢與偏見》男主人公達西出身貴族,對女主伊麗莎白一見鍾情,傲慢如他,看不上女主灰姑娘的身份以及她家中的一切;當他在與女主的交往中瞭解到女主談吐不俗、性格活潑後,拋去成見、屈尊降貴去向女主求婚,卻慘遭拒絕。
伊麗莎白不喜歡達西的傲慢無禮,這在她日後與達西的交往中近乎形成了一種偏見,因此,當達西終於邁出心中的坎向她求婚時,乾脆如她,拒絕了。
“傲慢與偏見"成為了二人之間的阻礙,當誤會消除,兩人能否喜結良緣?二人幾經波折,達西檢討過去,改正了自己居高臨下的態度。
伊麗莎白得知達西千方百計救了自己小妹,她終於瞭解到了達西的真實人品,也認識到自己對達西的偏見僅僅是因為剛認識的時候他在酒會上怠慢了她,兩人冰釋前嫌,喜結良緣。
同是親人,為何伊麗莎白婚姻幸福,她們卻只能苟且?《傲慢與偏見》整本書雖然是圍繞男女主人公來寫的,但實際上伊麗莎白的姐妹們以及她們媽媽的婚姻與伊麗莎白的婚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伊麗莎白的親人們,無一不是像伊麗莎白一樣嫁給了有錢人,但不同的地方在於,婚姻的基礎不同,為什麼這麼說呢?
伊麗莎白嫁給了愛情,她的親人們卻無一不是因為對方有錢,自己恰巧又需要結婚才在一起的,雖說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將來也有可能會發生變數,但沒有愛情作為基礎的婚姻,註定走不了太遠,既然離不了婚,只能相互苟且。
這部小說所表達的內容,即便是到了今天,對我們的婚戀觀仍然是具備借鑑意義的,我想,這就是為什麼經典能夠被稱之為經典的原因吧。
是什麼原因讓伊麗莎白的親人們只能在婚姻裡苟且?作者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生活在19世紀的英國,那個時代是什麼樣子呢?
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男人佔據統治地位,女人們想找到一份工作都很困難,更不用提經濟獨立了。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女人們只能寄希望於嫁給一個有錢人,依靠他們生活。假如一個女人沒有嫁人,就會被他人嘲笑。
因此,伊麗莎白的親戚們千方百計嫁給一個有錢人,在婚姻裡苟且也是合乎情理的。
在那樣的背景下嫁人合乎情理,作者奧斯汀為什麼終身未嫁?作者奧斯汀的父親是當地教區牧師,家道小康,她沒有上過正規學校,但受到過良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親的文學藏書,因此,她的啟蒙教育得益於父親。
在奧斯汀的小說中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具有獨立意識,表現出的更是一個智慧、幽默,又具有良好教育的女子。作為全書的中心和焦點,她是唯一一個具有反抗精神和獨立人格的新女性。
從小說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作者是理智的、聰穎的,儘管現實中她一直沒能找到伴侶,但她就這樣用行動表達了自己的婚戀觀:寧缺毋濫。
《傲慢與偏見》為何能夠成為經典?一、根據《傲慢與偏見》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即便是改編成電影,某瓣評分也是8.5。
二、奧斯汀被譽為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可見其作品的優秀。
《傲慢與偏見》作為她的初作,也是經過多年修訂才訂稿的,其作品中表達的寧缺毋濫的婚戀觀即使放到今天也是適用的。
《傲慢與偏見》金句即使沒有存心做壞事,或者說,沒有存心叫別人傷心,事實上仍然會做錯事情,引起不幸的後果。 粗心大意、看不出別人的好心好意、缺乏果斷,都一樣能害人。
驕傲多半不在乎我們對我們自己的估價,虛榮卻牽涉到我們希望別人對我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