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胖歷史觀

    函谷關模型

    函谷關是先秦時代最著名的要塞。可以說,關中地區的安寧很大程度上就是取決於函谷關是否失守。從宏觀地形圖上看,關中很像一個大盆,四周被山脈緊緊地包裹著,唯有東方一處狹窄的通道可以直通河南洛陽,與當時中原文明區連線。當然,自關中進入華北地區還可以過黃河循山西運城盆地的道路經軹關陘進入華北平原。不過,在戰國時代,山西地區基本被春秋時代的晉國和戰國前期的魏國控制,在沒有無以一敵六的軍事實力之前,秦國是不可能攻破黃河防線的。所以,相對而言,前文所述的東方通道還算坦途。實際上,所謂的坦途不過是相對而言。此一通道亦是十分險峻,此即是崤函古道。

    崤函古道:西端潼關、東端函谷關

    崤函古道,類似縮小版的函穀道,北部為太行山餘脈中條山,南部為秦嶺,中間流淌著一條萬古不息的淘淘黃河。在古道即將接近今三門峽附近時,赫然凸起了一座北連黃河、南達秦嶺餘脈的高地,將崤函古道一分為二。此高地乃黃土地貌,在天長日久的雨水沖刷下,高地中間被沖刷出一條長達15裡,寬達5米的裂縫,函谷關即位於此裂縫的最東端。當然,僅僅是一座深溝還不足以成就函谷關的險要。函谷關之所以險要還得益於高地之上的森林,先秦時代稱之為“稠桑原”。

    稠桑原地理位置

    一個稠字道盡了森林的鬱鬱蔥蔥,這對於先秦時代以戰車為主的列國軍隊無疑是不可逾越的屏障。同時,這道天然的防護林一直自函谷關向西延伸140裡直到關中境內。森林之茂盛阻止了關東的征討大軍,但若他們人工砍伐稠桑原上的樹木亦可造就一條可以繞開函谷關的通道。如此,函谷關前一條名為弘農河的大川便顯現出了作用。作為函谷關的天然護城河,弘農河並非如今時常斷流的小溪,此河雖不很寬但波濤僅遜黃河,其水流緊緊地貼著稠桑原流過函谷關前。可以想象,若列國軍隊強行攻關,僅僅一條弘農河水就可以使他們望而卻步。

    稠桑原、弘農河、函谷關

    正是憑藉函谷關的地理優勢,秦國“利則東收地,不利則閉關自守”,一點點地將關東列國的土地侵蝕消化,最終成就了統一偉業。秦末時期,函谷關還發揮了一次作用,那就是劉邦曾利用函谷關意圖阻止擁有40萬大軍的項羽軍隊進入關中。但到了劉邦建國以後,漢朝的國防重點轉而面向北方匈奴,函谷關的作用隨即下降。到了漢武帝時,漢朝國力達到了有史以來的巔峰。在將軍楊樸羞作關外人的請求下,漢武帝答應讓楊樸於今宜陽至新安之間自費修建了一座新的函谷關防線。不過,新修建的漢函谷關防禦面寬大,在戰爭時代很容易被叛亂者趁虛而入,如西漢末年赤眉軍就是利用此防線的漏洞輕鬆進入崤函古道攻破了關中長安。

    函谷三關

    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光武帝劉秀剪滅群雄再度統一後,將國都定於洛陽,秦函谷關再次失去光彩,直到東漢末期天下再度陷入大亂。當時,曹操控制漢朝軍政大權,為了遮蔽戰略要地洛陽,曹操命猛將許褚在距離秦函谷關不遠處修建了一座新的函谷關,與秦函谷關互相配合。為何?原來因黃河水位的不斷下切,黃河河床已經裸露。原來稠桑原與黃河緊貼,到許褚修關前已經出現了一條河灘道。行人不再經秦函谷關進入關中,而是轉而選擇較易透過的河灘路。同時,稠桑原上本來很茂盛的森林截止到曹操時代也已經所剩無幾,弘農河水也日漸稀少。到此,秦函谷關所憑藉的三大天然防禦已全部喪失。

    潼關

    隨著曹操穩定了黃河以北的統治地位,他開始謀求向關中發展。於是,馬超與曹操之間的潼關之戰爆發,這也是潼關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上。雖然麟趾原和稠桑原一樣,也是頂面平坦,且從黃河一直延伸到秦嶺餘脈。但函谷關和潼關卻有根本性的不同:函谷關位於稠桑原之中,潼關被修築在一個名為麟趾原的黃土高地上,且麟趾並沒有類似稠桑原一樣的東西大裂縫。自洛陽方面的來敵若要進入關中,則必須攀登麟趾原、佔領潼關。從此,潼關取代了函谷關,函谷關也慢慢地因為年久失修而退出了歷史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女士對男生的顏值關注度高於身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