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介南
-
2 # 畫家王衍成
西班牙藝術家胡安·米羅(Joan Miró,1893年-1983年)是和畢加索、達利齊名的二十世紀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
米羅出身於巴塞羅那一個鐘錶匠家庭。14歲那年,他進入到巴塞羅那美術學院進行系統的美術學習。那時,年輕的米羅常常帶著他的速寫本穿梭在巴塞羅那的大街小巷,這些早期嚴謹的速寫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學院派繪畫基礎。
18歲時,米羅生了重病,他的父母在加泰羅尼亞地區的鄉下蒙特洛伊(Montroig)有一間別墅,於是米羅來到這裡靜養。這裡洋溢著濃郁地中海風情的尋常景物:山丘、村落、海濱、橄欖樹……塑造了米羅對事物的感性,這片土地給了米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意象、情感、韻律、色彩和光影。
米羅早期的藝術作品受塞尚、梵高、馬蒂斯的影響很深,他一心夢想著去當時的藝術中心巴黎感受一下。1919年,26歲的米羅終於首次到巴黎旅行,並在那結識了老鄉畢加索。在畢加索的引薦下,米羅接觸了當時巴黎最先鋒的藝術圈,於是乾脆第二年搬到巴黎,當上了一名巴漂。
到巴黎後,米羅很快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們聚在一起,成為其中一員。年輕的畫家群體與詩人們經常在一起聚會、腦力激盪,米羅也開始以一種詩歌的方式來孕育和作畫了。
蓬皮杜藝術中心館藏的這張《加泰羅尼亞》正是米羅這一時期的佳作。見上圖。
畫面上已經完全看不出任何具體的風景,只能依照著畫作的標題揣測:藍色與白色是地中海的藍天、白雲、大海,黑色的彎曲色塊大概是加泰羅尼亞人留著的那撮小鬍子,而那抹紅,則象徵著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熱情奔放。
2004年,蓬皮杜藝術中心為米羅做了一次名為《世界的誕生》的回顧展,展出了米羅1920-1930年在巴黎生活期間創作的200多件作品。因為和米羅同屬巴黎勒隆畫廊的簽約畫家,我去參觀了這次展覽,這件《加泰羅尼亞》也是參展作品之一。
米羅在他這時期的作品中,將他熟稔的大地景物,投影於自己的內心世界。米羅畫的,不是肉眼所見的真實表象,而是結合潛意識,簡化、扭曲的物象。他將自我融入其中,創造出融合夢幻色彩的變形繪畫語言,難怪被譽為“載詩載夢”的畫家。
米羅展開的這項融合詩歌與造型藝術的實驗,為現代藝術寫下傳奇的一頁,也為二十年後出現在歐洲、美國的抒情抽象奠定了基礎。
回覆列表
胡安·米羅在我心裡是一個描繪童真和夢境的藝術家。
米羅的作品看著非常狂熱、但米羅本人是一個非常冷靜剋制的人。
米羅的作品,點、線、面在畫面上爆炸開來,西班牙在歐洲中是最熱情奔放的國家,米羅畫面上的西班牙審美體現的淋漓盡致。
很多人覺得米羅的畫就像幼兒園孩子的畫,不講究手法,畫面裡都是童真的快樂,就像孩子的夢境。
就像米羅之所以能留名青史,不是因為畫的有多好或者結構有多獨特這些形式層面的東西,而是他的作品裡獨有一種孩童式的幽默,有星星、有鬼怪、有昆蟲、有動物,比我們現實中的世界更加有趣。
張國榮就非常喜歡米羅的作品,從另一個側面也可以印證哥哥是一個非常浪漫主義、富於想象、保有童心的人。
米羅並不像很多藝術家,在年輕時候不被認可,直到老年或者死去才功成名就。
米羅第一次參加超現實主義展覽的時候就被大家喜歡,稱為“夢幻繪畫”,在世界各地舉辦展覽,在國際上的聲望僅次於畢加索。
我們看很多藝術家時,發現他到了晚年時期風格會逐漸收斂,但米羅完全相反,到了晚年風格反而更加自我,更加誇張、更加夢幻。
米羅作品裡最強烈的特點就是永遠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心和童心。有好奇心的人永遠會天然的上進和自我學習迭代,所以我們在米羅的畫裡永遠可以看到世界、哲學、宇宙、夢境的不同詮釋。
1983年12月25日,米羅去世,1993年被定為米羅年。但他留給我們的是永不褪色的純真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