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利華

    黃疸大家可能都比較熟悉,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大多新生兒的黃疸都屬於生理性黃疸,不需要干預就自然消退了;但也有部分新生兒因為種種原因,黃疸出現的早、升高快、數值高、消退慢,醫生診斷是病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是相對特殊的一種型別,處理方法要根據具體的原因和血清中膽紅素水平而確定;母乳性黃疸的原因也有不同。

    母乳性黃疸分為早髮型和晚髮型2種。早髮型是新生兒在最初3—5 天由於攝入母乳量不足,胎糞排出延遲,使得腸道內的膽紅素再次吸收增加,導致體內膽紅素水平過高,而且早髮型母乳性黃疸的孩子常有生理性體重下降>12%,不干預並可能持續下降。因此對早髮型母乳性黃疸的孩子最重要的是確保新生兒攝入足量母乳(可不是停母乳),必要時補充配方乳。對黃疸達到需要干預標準的要及時進行醫學干預。晚髮型母乳性黃疸的具體原因還不清楚,可能是與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減慢了膽紅素的代謝有關,其特點是母乳餵養(或母乳為主)的新生兒在生後1周出現黃疸,並可能持續8-12周或更長時間。根據血清總膽紅素水平(TSB),晚髮型母乳性黃疸處理原則是(黃疸期間要定期監測TSB):TSB<257 umo/L(15 mg/d1)不需要停母乳和其他干預;TSB >257 umo/L時可暫停母乳3 天,停母乳期間媽媽要堅持將乳汁吸入;TSB>342 umo/L (20 mg/d1,這種嚴重的母乳性黃疸比較少見)時還要加用醫學治療,比如我們平時說的照藍光等。藥物治療方面可能採用苯巴比妥、微生態製劑等。

    母乳性黃疸透過及時干預後通常黃疸都能很快降低,再餵母乳可能會有反覆,但不會達到原來程度,隨著孩子月齡增長,膽紅素水平會逐漸迴歸正常水平。因此母乳性黃疸不是停止母乳餵養的理由。在少見的嚴重高膽紅素血癥情況下,可能有必要中斷母乳餵養,但仍應鼓勵媽媽定時吸奶保證持續泌乳。

  • 2 # 心連心好月嫂

    寶寶得了母乳性黃疸,還能餵母乳嗎?

    出生後2、3天出現的黃疸為早發性母乳性黃疸,常與開奶晚、餵奶量少等因素有關。此時不必終止母乳餵養,頻繁吸吮可能有助於早期黃疸的消退。出生後1周出現的黃疸為晚發性母乳性黃疸,常可持續2~3周甚至2~3個月。 

    許多專家認為,當總膽紅素值為220.5μmol/ L~256.5μmol/ L時可暫停母乳餵養,改喂配方奶;當總膽紅素≥340μmol/ L時,應行光療。所以總體來說,如果膽紅素值不超過220.5μmol/ L,應繼續母乳餵養,並配合治療,家長萬萬不可輕易停掉母乳餵養。

  • 3 # 兒科醫生鮑秀蘭

    母乳性黃疸有兩種:一種是母乳喂少了,一種母乳喂多了。

    前一種是由於母乳餵養最初3-5天由於寶寶攝入母乳量不足,胎糞排出延遲,導致黃疸高,這種情況下需加強餵養,必要時增加配方奶,黃疸值達到光療標準的要及時照光。

    後一種是純母乳餵養或者母乳為主的寶寶,黃疸1周以後出現,2周左右達到高峰,部分寶寶可延續4-12周,這類可能是大家所熟知的母乳性黃疸。寶寶生長髮育良好,停母乳3天后黃疸可迅速下降30-50%,再次母乳餵養後黃疸又會上升。只要生長髮育良好,排除其他病理因素,這類寶寶是可以特殊對待的,一般來說總膽紅素<15mg/dl,可以不用停母乳,<20mg/dl可以不使用光療。當然每個寶寶情況不同,通常需要新生兒科醫生根據寶寶情況個體化治療和隨訪,黃寶寶的爸爸媽媽們遵醫囑很重要。

    乳汁中檢測出鉅細胞病毒(CMV)是否一定要停母乳?

    目前仍有爭議,多數學者認為對於高度懷疑或者確診為鉅細胞病毒感染的嬰兒,若檢出母乳中有CMV排毒時,建議停止母乳餵養;部分認為對於無症狀足月兒可繼續餵養,但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建議將母乳特殊處理後再行餵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柳巖稱“曖昧不道德,女生不應消費男生”,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