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行山脈2019
-
2 # 划船的小鼠
我的回答:李治對於武則天來說,無疑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性。無論高宗是不是武后最愛的男人,他都是陪伴武后最久的伴侶。可以說,是李治成就了武則天,讓她有了參與朝政並登上權力巔峰的機會。
兩人的關係在幾十年裡也有了一個變化的過程。從貞觀十一年(637)到貞觀二十三年(649),武則天還是武才人,二人是嫡子與庶母的關係。到後來二人產生不倫之戀,發展成情人關係。太宗去世後,永徽五年(654),高宗將在寺廟出家的武則天接回宮中。沒過多久,將她立為昭儀,正式成為了高宗的妃子。僅在過了一年,永徽六年(655),武昭儀被高宗立為皇后。
那麼作為一國之母,武后不可避免地要參與一些政治事宜,她很快就對朝堂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以及她逐漸展露的王者才幹。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對高宗來講,可能是他沉浸於狂熱愛情下的衝動。很快他便發現,自己皇后的政治智慧遠遠超過自己。這就勢必引起了後面兩人矛盾衝突和權力爭奪。
l 立後初期
1、朝堂局勢
廢王立武標誌著高宗成功擺脫了長孫無忌等託孤老臣的控制,開始真正享受皇權的至高無上。可惜高宗身體多病,需要有人輔政,以此減輕政務壓力。由於多年被先帝和老臣壓制的心理陰影,高宗不喜倚重朝臣,畢竟他不想在自己在位期間再出現幾個長孫無忌式的權臣。
正在心有餘悸的高宗不敢完全信任宗戚外臣時,武后排抑武氏族人,還專門上《外戚誡》獻於朝。武后與宗室來往並不密切的態度和行為,讓高宗放心地把朝政交給武后幫忙打理。顯慶五年(660),唐高宗因患風眩,目不能視,自此武后逐漸從幕後走向前臺。
2、後宮爭寵
剛立後的最初幾年,雖然高宗專寵武后一個人,但武后還是不敢放鬆警惕,她剷除一切潛在的和對自己有危險的情敵,提高自己兒子的地位,以此來鞏固後位。
她的苦心經營也贏得了高宗的信任。同時,高宗以仁孝為名,對長孫皇后最為親近。這導致武則天在後面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效仿長孫皇后的節儉形象,才有了“常著七破間裙,豈不知更有靡麗服飾”的史書記載。
l 立後後期
武后參政後,尤其是“二聖”的格局成立以後,二人情深意切的夫妻關係逐漸變了質,衝突也越來越激烈。按時間先後順序主要有以下三件事情為主要矛盾爆發點。
1、上官儀事件
前面提到高宗體弱多病,武后理政。高宗對武后的依賴肉眼可見,同時也漸生不滿。直至高宗祕密宣召上官儀入宮起草廢后詔書,最後被武后阻止,無疾而終。
2、太子李弘之死
經歷了上官儀事件後,武后與高宗並稱“二聖”。此時,兩人的政治地位逐漸趨向平等,高宗也失去了廢后的權力。武后的權力再度擴大,兩人鬥爭也更加激烈。高宗下詔太子理政,同時提高李唐宗親的地位,以此來限制武后。然而,上元二年(675),太子李弘去世,宣告這場權力之爭中高宗的失敗。
3、新太子李賢之死
到了後面,高宗病情日益嚴重,不管是太子李賢還是之後的李顯、李旦,皆不能堪當大任。李賢死後,可以說已經是武后主政了。
l 高宗去世
弘道元年(683),高宗駕崩,遺詔中對武后的朝政權力稍作限制。
總結:綜合來講,兩人的關係比較複雜,既有情場上的相知相愛,又有政治上的勾心鬥角,他們是盟友,也是對手。但我願意相信,李治和武則天兩人是有深厚感情的。對李治來講,身邊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其他女子,其中不乏比武后年輕貌美的,但始終沒有動搖武后的地位。對武則天來講,李治是陪她走過低谷的男子,帶她走出了自卑的生活,享受了這世間女子最大的榮華富貴。
-
3 # 夜孤舟
瞭解一個人的心態,首先我們要了解他經歷的事情,判斷他是個怎樣的人,所以我們先來看看武則天和李治的人物經歷。
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zhào),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朝至武周時期政治家,武周開國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即位年齡最大(67歲)及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后並稱為“呂武”。
貞觀九年(635年)逝世後,武則天才十二歲。她的堂兄武惟良、武懷運及武元爽等落井下石,對其母親楊氏失禮。不久,武則天隨母親從荊州搬回長安居住。
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來到洛陽宮後,聽說十四歲的武則天“容止美”,遂召她入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武則天入宮前,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侍奉的聖明天子,豈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
其後被封為五品才人,再往後的十二年中,武則天基本沒有什麼太多的記載。只在《新唐書》后妃傳和《資治通鑑》中有過關於李治和武則天初次相遇的情景,也僅僅只有了兩個字“悅之”概括。
到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積勞成疾,臥病在床。李世民作為太子市場陪伴左右,而武則天也作為妃嬪侍奉左右,兩人才有了更多接觸的機會,感情也在這一段時間得到發展。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駕崩,武則天依例與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長安感業寺為尼,但她與新即位的高宗李治一直藕斷絲連。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李治在為祭奠李世民週年忌日而入感業寺進香時,又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因無子而失寵的王皇后看在眼裡,便主動向李治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她的情敵蕭淑妃。李治早有此意,當即應允。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李治的孝服期已滿,武則天便再度入宮。入宮前,武則天已懷孕,入宮後便生下兒子李弘。武則天回宮後,迅速打敗蕭淑妃,獲得李治的寵愛。至次年(652年)五月,武則天便被拜為二品昭儀。當時王皇后、蕭淑妃經常與其爭寵,三人互相讒毀,但李治都沒有聽信。
她在永徽五年(654年)武則天產下長女安定思公主。在公主出生後一月之際,王皇后來看望,憐愛並逗弄公主。離開後,武則天趁著沒人,竟將公主掐死,又蓋上被子掩飾。正好李治來到,武則天假裝歡笑,開啟被子一同看孩子,發現女兒已死,啼哭不已,並且驚問侍從,侍從都說:“皇后剛來過。”李治勃然大怒,說道:“皇后殺了我的女兒!”武則天於是哭泣著數落王皇后的罪過,王皇后無法解釋清楚。李治從此有了”廢王立武“的打算(此事有爭議,《新唐書》《資治通鑑》都是成書於北宋,當時理學思想發展,對武則天有一定誹謗可以理解,成書於五代的《舊唐書》和《唐會要》只記載了公主的暴卒,並未言明其死因)。時間一久,李治便想把武則天晉封為一品宸妃,由於受到宰相韓瑗和來濟的反對,最後不能成事。
永徽六年(655年),中書舍人李義府首起支援”廢王立武“,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重賞,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見機行事,也都轉而支援立武則天為後。李治見有不少人支援,於是再生廢立之意。而元老李勣又表態說“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使李治、武則天在廢立皇后的問題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轉過來了。十月十三日,李治終於頒下詔書: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囚於別院;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七天以後,李治再次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后;與此同時,又將反對最力的宰相褚遂良外貶。十一月初一日,舉行了冊立武則天為皇后的儀式。
顯慶四年(659年)四月,武則天與李治達成共識:將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同時,李治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廢王立武”事件沉重打擊了關隴集團,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情況被改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於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然而也讓二人之間逐漸出現了矛盾。
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則天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指演滑稽戲的藝人),李治採納並下詔。四月,李治欲親征高句麗,在武則天及群臣勸諫下才作罷。武則天得志後,“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李治不勝其忿。
麟德元年(664年),宰相上官儀請求廢后,李治亦以為然,即命上官儀起草廢后詔書。左右侍從及時奔告於武則天,武則天立即到李治面前自訴,使其“羞縮不忍,復待之如初”。李治又擔心武則天怨怒,因此哄騙她說:“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從此每當李治理政,武則天便“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生殺,決於其口”。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后。十二月,武則天上建言十二事,被李治悉數採納,下詔頒佈施行。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所患的風眩症愈加嚴重,便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則天攝政,因宰相郝處俊勸諫,這才暫時停議。同年,太子李弘病逝,李治改立自己與武則天所生的第二子李賢為太子。
調露二年(680年),李賢因謀逆罪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因此,李治又立武則天第三子李顯為太子。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到奉天宮,當時武則天從封泰山以後,勸李治封禪中嶽。李治因患病而終止。不久,李治命李顯代理國政,宰相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協助理政。李治從奉天宮回東都,病得很厲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晉見。同年十二月,李治駕崩於貞觀殿,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后(武則天)決定。四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后。
嗣聖元年(684年)二月,李顯打算任命韋皇后之父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力諫,李顯生氣地說:”朕即使把天下都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嗎?”武則天以此為藉口,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遷於房州,轉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臨朝稱制,自專朝政。九月,武則天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同時令旗幟皆從金色,官服顏色、職省名稱一併改易,賜宮城名為太初宮。同月,徐敬業等以扶持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十多天內就聚合了十萬部眾。武則天當即以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三十萬前往征討。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自殺。
垂拱元年(685年)五月,武則天下令內外九品以上官員和百姓,都可以向朝廷自薦,以求被任用。
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則天下詔還政於李旦,李旦知其並非出自誠心,“奉表固讓”,武則天仍臨朝稱制。三月,武則天下令製造銅匭(銅製的小箱子),置於洛陽宮城前,分為延恩(獻賦頌、謀求仕途者投之)、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伸冤(有冤抑者投之)、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祕計者投之)四匭,隨時接納天下表疏。此舉廣開言路,對穩定當時的朝政起了重大作用。
載初元年(690年)九月間,發生了一系列官民、宗戚、四夷首領、沙門、道士向武則天請求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的要求,李旦亦自請賜姓武氏。不久,群臣奏稱“鳳集上陽宮,赤雀見朝堂”,武則天方準所請,於九月九日親臨則天門,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定都洛陽(神都),以長安作為陪都。同月乙酉,上尊號曰聖神皇帝,“以皇帝(李旦)為皇嗣,賜姓武氏”。丙戌,又在神都立武氏七廟。
聖曆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為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沒有以異姓當做繼承人的。”武則天猶豫未決,宰相狄仁傑對武后說:“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武承嗣、武三思為武則天之侄,李顯、李旦則為武則天之子)?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又勸武則天召還李顯。在經過多方權衡之後,武則天最終決定立李顯為皇太子。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在迎仙宮臥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於是發動政變,率禁軍五百餘人,衝入宮城,殺死二張,隨即包圍武則天所寢集仙殿,要求她退位。武則天被迫禪位於太子李顯,隨後徙居上陽宮。
晚年的武則天“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其衰老”。等到退位遷入上陽宮後,卻不再梳妝打扮,面容憔悴。一次,李顯入見武則天時,為此而大驚。武則天哭泣道:“我從房陵把你接回神都,固然是要把天下託付於你,而五賊(參與神龍政變的五王)卻貪求事功,把我驚動到這裡。”李顯聽後,悲泣不已,跪地“拜謝死罪”。有觀點認為,正是此事,使得武三思等武氏族人仍能夠參與朝政(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
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後因太子李承乾與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主要是關隴集團國舅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干擾。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后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北韓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於貞觀殿,享年五十六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諡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諡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以上是武則天的詳細介紹,和對李治的簡單瞭解。
從中不難看出,武則天有一定政治眼光和才略,英武果斷,並且心狠手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有仇必報,性格強勢。當然這與她自幼的生活軌跡有直接關係,剛14便進入宮中,親眼目睹皇宮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在這種環境之下求的生存,沒有非常手段,幾乎寸步難行。
而對於李治 聰慧仁孝,寬厚仁慈,且為人處世低調。這也是與其生活的環境有密切關聯的,在李治之前 太子李承乾 謀反之事牽連甚廣,使得李治不得不小心低調從事。即使登上帝位,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等為首的關隴政治集團,也時常左右朝政,使他多出掣肘。所以其心中的壓抑可想而知。另外其母長孫皇后去世時,李治才八歲,交由薛婕妤扶養,使他對於成熟女性有一定的心理好感。所以當他第一次見到比他大5歲的武則天,表現出“悅之”,而後更是不顧倫理綱常,接近宮中。
而從後來李治與武則天的共同生活來看,兩人共生育四子兩女,可見寵愛之盛。
正是這種愛使得李治對武則天的行為不自覺的放縱,以至無法控制。李治對於武則天的行為肯定是有過擔憂的,其實他也想像他爹一樣大權在握,不然不會想到廢后,只是他性格中的仁慈軟弱,以及武則天的強硬都讓他無所適從,最後也只能不了了之,順帶著坑死忠心耿耿的上官。
當然說李治專情嗎,也不見得。有史書記載,武則天的姐姐武順,因為武則天的關係可以時常到宮中走動,而武順的女兒賀蘭氏因為夫君早亡,也會跟武順進宮走動。後來被李治看見了,在看到看的徐娘半老,風韻猶存,小的嬌羞可人,明豔動人後居然精蟲上腦,母女通吃。後封武順為鄭國夫人,賀蘭氏為魏國夫人。這讓武則天內心倍受打擊,親人和愛人的雙重背叛使她痛下殺手。先是鄭國夫人死,死因不明,而魏國夫人被毒死,順帶手弄死了曾經欺負他母女的兩個從兄!手段狠毒,可見一斑。
因此李治在武則天上位的這一過程中,肯定是百感交集,有愛 有憎 有喜有怒。但更多的是信任,李治是個好皇帝也為這個國家奮鬥過,而這些路武則天都陪他走過。所以他更希望,武則天能扶持他們的兒子把這條路走好。也許在他看來縱然他們之間已經沒有多少感情了,可是她和新皇帝之間的女子情義是不能改變的吧!這點從李治最後的遺照中也能看到一二,“七天裝在靈柩內,皇太子在靈柩前即皇帝位。園陵制度,務以節儉。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后處理決斷。”
可惜他太小看了武則天,也太小看了她的野心,。或許連武則天自己也沒想過會到這一步,也有可能在她被親人愛人背叛的時候,她就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那個武媚娘了,而是立志要站在權利頂峰的武曌!
-
4 # sddz以書潤心
我們現在反過去看歷史,武則天確實比唐高宗更適合這個皇帝之位。
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侍女,她親眼看到這個男人的雄風,他是怎樣威風凜凜,雄霸天下治理國家的。
武則天,有她自己的心機和膽量,也有和唐太宗李世民期間歷練,她漸漸對皇權產生了興趣。
太宗病重,武氏侍奉太宗,這時候她和李治相識了,併產生了愛慕之情。這當然是武則天主動,她要為自己的下一步尋找靠山,她整天在太宗皇帝身邊,早就領會到了。
李冶垂涎的是她的美貌,而她看中的是李冶的權力,地位,此時的李冶就是她的救命稻草,她要拼盡一切抓住他,必須抓住他。
武則天費盡心機,從感業寺回到後宮做到皇后的位置,每一步她走的相當艱難,此時的她越來越明白,只有自己掌握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才是最安全的。
高宗身體不好,其實最主要的他對國家大事不怎麼上心,只陶醉花天酒地的生活,起先只是武則天幫著他料理,漸漸的發現他對此並無興趣,所以很多事都自己做主了。
高宗不是沒有鬧過,上官儀一家的死,就是高宗想廢武則天,結果還沒有行動,就被武則天發現了。高宗嚇得把上官儀招了出去,這件事不久上官儀就被害了。
武則天培養起自己的親信,團隊,羽翼豐滿,高宗皇帝只是個傀儡皇帝了。
-
5 # 素雅凝輝
武則天一步步從後宮走向臺前,她能有如此的政績,是從她碰到太子李冶後才是她政治生涯的開始。則天天生麗質,十四就被選進宮中是唐太宗的才人,被太宗封為"武媚"。太宗患病時,李治經常到宮中探視,在侍候太宗的過程中,武媚感覺到李治經常注視她的眼光,她也很有分寸嬌羞地暗送秋波。
太宗病情加重,李治一直陪伴在跟前,武媚也有意地接近太子,李治被則天的美貌完全征服了。貞觀二十三年,(649)太宗病情惡化,按著祖制,要是沒有生育的內官,都要送到尼姑奄。則天心裡絕對不甘心去過青燈梵鐘的悽苦生活她決定抓住太子李治這棵救命稻草,希望太大別拋棄她,並讓李治以天子身份發誓。太子正熱戀著她,發誓不會丟下她不管。五月,隨著太宗病逝安葬在昭陵,武才人等宮女們也都被送到長安的感業寺落髮為尼。
轉眼間太宗的週年忌日到了(650)高宗李治來到感業寺。看到自己心愛的人蒼白憔悴心裡難過,又讀了則天寫的一首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心裡更是酸楚。媚娘則象一隻受傷的小羔羊撲到李治的懷裡。高宗安慰媚娘,我一定接你回宮中。
李治考慮武媚娘是父皇的寵妾,如果直接接她回去,名不正則言不順。李治就找皇后商量,讓則天先做皇后王氏的侍女,(找機會封官寵幸)皇后竟答應了,讓武則天先蓄髮等待。原來皇后有她自己的打算她知道皇上喜歡武則天,做一個順水人情,同時還因為自己沒有生育,蕭淑妃受到皇上專寵,蕭淑妃的兒子雍王李素節有可能冊立為太子。正當此時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把武則天接進宮來,有可能打破蕭淑妃專寵的局面,也可能立自己收養的兒子陳王為太子。這一關一過,武則天順利進入宮中。王皇后只考慮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認為武才人是先皇的妾,皇帝也不能也給她什麼名份。沒成想,自己卻陷進去了成為武則天一路上升的犧牲品。
兩三年後武氏被封為"昭儀"並生下皇子,又生了一個小公主,就是手刃了這個小公主使皇后背上了"後殺吾女"的罪名皇后完全被打蒙了,有口難辯。高宗非常氣憤,這個女人自已不能生育,還謀殺了小公主,怎麼能夠讓她繼續坐在皇后的寶座上呢?(武則天作為母親下得了這般毒手似乎違背了常理不可思議。但是,如果武則天遵循常理出牌行事,那麼武則天也就不成其武則天了)
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宮內鬥爭中穩操勝劵,並日促高宗立自己為後。迫使高宗斷然頒昭一廢皇后王氏,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后。則天則將王皇后,蕭淑妃手腳砍斷,這兩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在血腥的宮鬥中死去。同時逼高宗從長孫無忌手裡奪回政權,高宗也想擺脫長孫無忌他們對自己的控制,在支援武則天為後的官員許敬宗等人的蠱惑下,編造"無忌謀逆"使高宗下詔削去無忌官爵最後逼令長孫無忌自縊而亡。
武則天終於清除掉了所有障礙。(660)自顯慶五年以來,高宗因患風眩,目不能視,逐下昭令她"百司奏事,令後決之"她一反過去屈身忍辱的謙恭姿態,對高宗進行牽制,還引來道士到後宮做法。武則天從參政到執政,"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這些高宗心裡不高興,也不能容忍圖謀收回大權。宰相上官儀早就對武后不滿,起草廢后密令昭書,豈知洩露,武后手棘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即將上官儀處死,他的家屬全被除籍,只留上官婉兒和她母親入掖庭充當奴婢。
高宗雖然討厭武后獨斷專行,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武后逐斬從幕後走向前臺,在朝庭上與高宗同臨紫宸殿,群臣一起朝拜,(674)高宗號天皇,皇后號天后。天下人稱之為"二聖"。從那之後,高宗形同虛設,唐朝大權完全掌控在武則天手中。
公元690年武則天認為親臨帝位的條件成熟,登臨大寶,自號"聖神皇帝"。
-
6 # 愛上小荷花
李治對武則天的心情很複雜。
第一,武則天一開始只是協助李治處理政務,李治很開心,因為武則天很有才華,處理得很好,讓李治可以休閒下。
第二,武則天很漂亮,當時武則天貴為皇后,李治內心愛她,自然也希望可以實現老婆願望,那就是發揮她的專長,做事業女性。
第三,後面武則天逐步掌握權利後,李治有點想廢了她權利,因為這關係到李唐江山問題,但是後面放棄了這種想法,因為他發現很多人都是武則天的心腹,權利上已經很難剝削她了。
第四,看到武則天在他病重時,把朝廷管理得這麼好,他後來也感到很欣慰,因為他知道即使他不在了,唐朝依舊繁榮。
第五,他看到武則天這樣貪戀權利,有時候也在懷疑武則天是否是因為權利而愛上他,而且是否將來對兒子繼承帝王有影響。
綜上,李治對武則天既是又愛又憂,心情複雜,可以說是喜憂參半。
-
7 # 小龍女5505
一代女皇武則天曆經滄桑磨難,九死一生,歷經風雨,一步步從後宮走向臺前,直至最終廢唐建周成為天子,終於開啟了她自己成為歷史上一代傳奇女皇的精彩人生。唐高宗李治當時既有支援、佩服之心,也有愧疚之感。既是武則天最大的靠山,也是最強力的同盟。
-
8 # 山東菏澤元寶
太宗皇帝駕崩後,李治登基繼位。
當時李治繼位後,廟堂之上都是關隴門閥。李治要迎娶武媚娘入宮,就遭到當時的其舅父長孫無忌的阻撓。
李治廢了王皇后立武媚娘為皇后,武皇后就為高宗開始一步步清理關隴門閥。為了進一步打擊門閥,通過科舉制度大肆提拔寒門。
武皇后為李治生了三位皇子,都立為太子。李治對武媚娘這位賢內助更加倚仗,根本不會有什麼隔閡。直到高宗病危 ,對這位陪伴自己半生的女人都充滿了不捨。
-
9 # 巴小國同學
李治在生命中的後期,他的眼睛已經只能微弱的視物。她在深夜裡探視他,兩人相對,彼時,她才是整個王朝祕而不宣的掌舵人,而他已是日落西山,垂垂衰矣的明面上的陛下。她溫柔的撫過他的臉,他喊她的仍然是最初的那一句,媚娘。歷經了前朝幾十年風雨,我想在他允許二聖臨朝之時,他已經知道則天的野心。所以,他很坦然,這坦然裡有少許無可奈何,更多的還是因為對則天的尊重和愛,甚至有默許。在古代,能做到這樣的也就他一人吧。
大概是如此吧!
回覆列表
武則天能一步步從後宮走向臺前,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宮廷內生與死的較量中產生,更是隨著時間推移與權力刺激逐漸形成。
起初,在與王皇后和蕭淑妃的後宮爭鬥中,武則天通過狠辣手段,佔得上風,在高宗李治的心裡已經成為皇后的不二人選。將武則天立後之事引向前朝的是李治,他利用武則天為皇后一事為契機,打垮了一手遮天的長孫無忌權臣集團,重掌了朝政,二人結成了患難夫妻。
此時的武則天,根本沒有干預朝政的念頭,而是學著婆母長孫皇后當年的樣子,組織編寫了《古今內範》、《青宮紀要》、《孝子傳》、《孝女傳》等書籍,相夫教子,母儀天下。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十月,也即武則天成為皇后的第六年,李治患了嚴重的風疾病,眼晴暫時失明,於是委託皇后參決朝政。這是武則天第一次走上臺前參與朝政。
從此以後,便一發不可收拾。而李治不但不阻攔,反而給予了支援。長孫皇后"牝雞司晨″的警句與兩漢皇后外戚專權的教訓歷歷在目,為何李治竟然支援武則天呢?其實李治何嘗不想獨掌大權呢?而重用武則天也是不得以的權宜之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李治體力不支。據《資治通鑑》記載,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冬季,李治得了風疾病,從此,他陷入了風疾病的巨大痛苦之中。風疾是一種血管病,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基本無法醫治,只能避免過度勞累,長期服藥靜養。而且,每次犯病時非常痛苦,史稱"風眩頭重,目不能視″。
因此,李治雖然正值壯年,但屢次出現太子奉旨鑑國的情況。而太子李弘當時還是個孩子,將朝攻大權交給宰相,李治又不放心,長孫無忌之事仍令他心有餘悸。相對而言身邊能夠信任的只有妻子武則天。
從此以後,在李治身體不適時,武則天便順理成章地步入朝堂,權力帶來的威嚴與快感,一步步誘惑著她,刺激著性格本來就強勢的武則天。
二、武則天能力過人。她從小到大的坎坷經歷,養成了處事強悍的性格。在宮廷爭鬥中,展現出來的狠辣作風與高超手段,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武則天遇到紛繁複雜的國家大事,總能理出頭緒,處事極其條理,章法不亂。她具有的性格和特徵,簡直就是為政治而生,她在面對棘手的政務時,遊刃有餘,總能切中時弊,找到最佳的解決辦法。
在中國的歷史上,自古後宮不干預前朝,武則天臨朝聽政讓許多大臣深感不滿。武則天構諂上官儀、王伏勝與前太子李忠圖謀不軌,將三人處斬,不但清除了親兒子太子李弘的障礙,而且立威於朝堂,從此,李治與武則天並稱"二聖"。
接著,又利用封禪泰山之機,由自己進行亞獻之禮,抬高本人的地位。還別出心裁,為李治與她想出了"天皇、天后"的稱號,這不僅僅是稱謂的變化,而含有深層次的現實意義。自古皇后不可干政,但武則天則不同,因為她成了"天后″。
後來,宰相們聯合抵制武則天掌權,於是武則天便召集劉褘之、元萬頃等一批文人,以編撰書籍為名,湊在一起,議論政事,號稱"北門學士″,分散了宰相們的權力。她還擴大科舉取士的力度,令一大批寒門子弟進入朝堂,這些人能夠出人頭地,全靠武則天的提拔,所以一個個都將武則天奉若神明,死心塌地。使朝堂那幫宰相的地位逐漸架空並尷尬起來。
但是,武則天心裡明白,朝廷的職責所在,將權力爭鬥,構陷殺戮僅控制在王公貴胄、高官宰相一層,對底層官吏與勞苦大眾依然如故。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天后武則天上表高宗的"建言十二事″中建議朝廷:"勸農桑、薄賦徭;給復三輔地;息兵,以德化天下;廣言路;杜讒口″等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建議,被朝廷全盤採納。
對此,史稱武皇后:"性明敏,涉獵文史,外事皆稱旨。″高宗李治認為武則天處理政事皆符合自己的旨意,將政務交給武則天,李治是放心的。實則,就處理政務來說,武則天的能力和水平,遠高於李治。
三,李治對武則天認識不足。李治想象力有限,對武則天估計欠缺。李治在世時,武則天工作兢兢業業,並不存在徇私情,重外戚的現象。當時武家外戚僅有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在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進入中央,也沒有擔任過宰相。
武則天成為皇后,厥功至偉的李義府,因貪腐被貶官,憂鬱而死,武則天沒有出面講情。袁公瑜流放他鄉,武則天也沒有出面撈人。反而得罪過武則天,被貶為西安都護府的裴行儉,卻因軍功被屢次提拔。
武則天對李治還有些諂媚討好。李治在晚年治病時,有一名外國西醫,利用放血減壓的辦法為李治減輕了風疾的痛苦,當時武則天已是近60歲的老婦,她高呼:"蒼天賜我神醫!"向這名胡人頂禮致謝,並親自揹著一百匹帛賞賜給他,這馬屁拍得相當肉麻。
武則天這一切的表現,令李治頗放心。另外,當時的太子李哲,是一位只知飛鷹放馬的紈絝膏粱,李治很不放心。當時,能夠駕馭朝局,將皇位安全地過度給太子的首要人選,便是李哲的母親武則天。再說,囿於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限制,李治怎麼也不會想到武則天這位老太婆會有稱帝登基,篡權李家江山的野心。正是李治這種看似正常的想法,成就了武則天那不正常的夢想。
所以,李治臨終遺詔:"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仍表現出高度信任。
總而言之,武則天能力過人,手腕高超,使她輕鬆駕馭朝政,她每走一步都離不開李治的支援。也可以說。一代女皇是由李治親手培養扶持起來的。
這就是武則天一步步從後宮走向臺前,李治當時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