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古科技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也就是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墓,是中國目前唯一由官方發掘的帝王陵寢,除此之外的皇陵,全部都是被盜挖後由國家進行的搶救性發掘。

    但定陵的發掘是考古界的一大悲劇,也是造成後來國家不輕易發掘皇陵的主要原因。

    1956年,在郭沫若等人的強烈建議下,考古學家開始對定陵進行發掘,雖然定陵地宮一共出土3000多件珍貴文物,但由於缺乏相關技術和經驗,當地宮被開啟後,隨著與氧氣的突然接觸,大量的有機材質文物瞬間氧化毀壞,比如絲織品袍服這類文物。

    雖然絲織品文物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但定陵中出土的金石類文物,如瓷器、金器,隨便拎出來一件都是國寶級的,其中最特殊的,就是在萬曆皇帝屍體頭側發現的金絲蟠龍翼善冠。

    這件金絲蟠龍翼善冠,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唯一一件皇帝金冠,翼善冠分為“前屋”、“後山”和“折角”三個部分,“前屋”是扣在腦袋上的部分,“後山”就是後面高出來的部分,“折角”就是倆小翅膀。

    此冠由極細的金絲編織而成,頂部有兩條蟠龍交匯,蟠龍就是傳說中蟄伏在地而未昇天的龍,一般建築的柱子、樑上的龍都是蟠龍。

    “翼善冠”可能各位不太理解是什麼意思,這裡解釋一下。很多影視劇中,官員如果闖了禍,就會害怕的說到類似“我這頂烏紗帽保不住了”這種話,“烏紗帽”就是下圖中古代官員所戴的帽子,左右各有一個“翅膀”,據說是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用的……而“翼善冠”是明朝皇室成員戴的帽子,它與“烏紗帽”的區別在於“折角”向上,我查了一下資料,個人理解,“善”通“繕”,有整理、修繕的意思,把折角(翼)整理上去,所以叫做翼善冠。

    現在拍攝的很多明朝題材的電視劇或紀錄片,都會以這件金絲蟠龍翼善冠作為模版,來設計皇帝的服裝,其實這是錯誤的。其實金絲蟠龍翼善冠這玩意兒就是個陪葬品,據考證,明朝皇帝的翼善冠也多為烏紗編織的。

    因為目前僅發掘了定陵一座陵墓,這種金絲冠到底是萬曆皇帝的專用,還是其他十二陵內也有此物,就不得而知了。

  • 2 # 鄭國柱

    定陵出土萬曆皇帝的金絲編的帽子叫翼善冠,是CROWN中的一種。

    定陵出土690餘件衣冠服飾類文物,其中CROWN有烏紗翼善冠兩頂,一頂戴在神宗頭上,一頂出自神宗棺內圓盒中;有金絲翼善冠一頂,全用金制,工藝考究,精美絕倫,是中國古代花絲工藝中的精品。

    “翼善”是輔助善行的意思。翼善冠最早從唐太宗李世民時開始戴,因冠的“轉腳不交向前,其冠纓像‘善’字”,由此得名。據《舊唐書·輿服志》載,唐貞觀中,太宗採古制為翼善冠,自服之。朔望視朝,以常服及帛練裙襦通著之。若服袴褶,又與平巾幘通用。

    明代時,翼善冠是皇帝日常視朝時所戴之冠。《明史·輿服志二》載,明永樂三年(1405年),定皇帝常服冠以烏紗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冠以烏紗冒之,折角向上。袍,黃色,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各金織盤龍一。帶用玉。靴以皮為之。”但從定陵出土文物看,翼善冠還是皇帝的“壽衣”。

    定陵出土的金絲翼善冠,在中國是首次出現。冠形由“前屋”和“後山”兩部分組成。前屋低而圓,後山隆起。後山前面有花絲鑲嵌的二龍戲珠飾件。

    金絲翼善冠重826克,以花絲編織法為主,輔以掐絲、鏨花等工藝,“前屋”、“後山”和折角,用很細的金絲編織出“燈籠空兒”式花紋,體現出高超的編織技術,冠面平整,沒有接頭和斷絲。

    “後山”上的二龍戲珠,虛實恰到好處,龍形靈動,頭、耳、口、鼻、眼爪、背鰭、龍鱗等佈局有序,凹凸有致,線條清晰,層次分明,形象逼真,運用了掐絲、鏨花等工藝,整個圖案精緻完美。

    金絲翼善冠是由一個個部件組裝的,是用細金絲繞系的方法,用6股花絲編成的小辮遮住繞絲部位,冠的底邊圈口用金箔包鑲,避免卡頭髮。

    定陵出土的CROWN類還有冕、皮弁冠、鐵盔,皮弁冠出土時已殘壞,大致形狀可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舌根長時間潰爛,是什麼問題呢?應如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