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夜v風聲
-
2 # 達文有話說
王莽篡漢改制,揹負了千古罵名。這都是後世評價,在當時可不是這樣。王莽當上皇帝前,全國幾十萬人上書請願,要求加封王莽,甚至很多人跑到皇宮前聚集,直到王莽得到九賜之賞。
皇帝是否上膺天命,解釋權全在士人。王莽能當上皇帝,因為他人緣好,內靠家族勢力,外靠儒士。
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貴的家族。王莽獨守清淨,生活簡樸,為人謙恭,廣傑名儒,當時數得上名的,揚雄、劉歆、桓潭,還有平晏、馬宮、唐林、薛方都與之交好。
掌權後,王莽廣修學校,增加儒生做官的機會,很快,社會輿論向王莽傾斜,古代輿論從來都是由士人控制的。劉家朝政混亂不堪,王莽一肚子稀奇古怪的政治抱負施展不開,早就忍不住衝上陣了。當時的儒生,把理想抱負都放在王莽身上,於是周公順理成章的變成堯舜了。
這是你就要問了,儒家講忠君報國,篡位這麼大逆不道的事情,為何儒生也支援?
其實,王莽篡政時,忠的地位還沒有成為倫常之首,儒生們還沒淡化他們的社會理想。漢昭帝的時候,就有一個叫睦弘的儒生,勸皇帝禪讓地位給賢人。漢宣帝時又有名儒蓋寬饒,上書“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被指意欲求禪,大逆不道。上不聽,遂下寬饒吏。寬饒引佩刀自剄北闕下。
五帝官天下,就是把帝位傳給賢人,這種禪讓理論在西漢,還是儒學中的普遍觀念。所以王莽代漢當皇帝,在西漢儒生看來,算不上大逆不道的罪過。
後來光武帝劉秀起兵造反,建立東漢後,王莽的名聲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因為王莽出身儒士,改制篡漢,對投奔新主的儒生就是個很尷尬的事了。從此以後,儒家調轉筆鋒,對王莽大罵特罵,對自己理想的破產,緘口不提。
王莽竊國還是受天命代漢,你得看當時的普遍社會觀念。
儒家一直有一個觀念:一朝一姓的天下,是不會永遠存在下去。你有德,天命就歸你,你就當皇帝,你無德,天下治理不好了,天命就會轉給有德之人。這套說法,最開始是周朝人發明“天命觀”。這套思想後來發揚光大,還是在漢朝。因為漢朝皇帝要解釋自己的合法性的時候,就必須用這套理論,秦始皇無道,所以天命轉移,這才輪到我們老劉家當皇帝。
可是,這套理論裡面有一個巨大的內在邏輯矛盾的。如果你劉家這麼取天下是合理的,那你家幹不好,那是不是應該換人乾乾呢?
在漢景帝的時候,就發生了這麼一場著名的爭論。兩個儒生就爭起來了。一個說臣子就應該忠於皇帝,一個說皇帝當不好,天下共誅之。這兩套理兒本來在儒家學說中是並存的,空泛地討論討論本來也沒啥?但是兩個人吵急了眼,就扯到現實政治上了。“照你這麼說,漢高祖劉邦反秦,也是不對的嘍?”另一個說“照你這麼說,以後有人起兵造反反對劉家天子也是對的嘍?” 話說到這份上,就沒法往下聊了。結果,漢景帝在旁邊就插嘴說了一句話:“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這話啥意思?就是說,馬肝有毒,所以吃馬肉的人不吃馬肝,你不能認為他不懂得品味。同樣道理,搞學問的人不講湯武革命的事,沒人當你傻子。也就是說,儒家理論的這個內在邏輯矛盾,是不能放到現實政治裡來討論的。 不討論歸不討論。隨著儒家的勢力越來越大,這套觀念可是一直都在的。“天命無常,惟有德者居之”。所以,“禪讓”這個事,在當時人看了,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早在幾十年前,就不停的有人上書,勸皇帝退位讓賢。甚至,有人公開說,漢家天命也就到此為止了。 理解了這個背景,你就知道了,到西漢的末年,老劉家確實一代不如一代,而突然有出現了這麼個人格楷模的王莽,上上下下都覺得,嗯,和平改朝換代這個事可以搞一下了,所以就支援王莽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