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梵音1988

    因為他們想給別人面子,卻沒想到傷害了自己孩子的心,你可以告訴家長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後他們可能就會注意了.

  • 2 # 伴媽學堂

    不請自來,大人喜歡誇別人的孩子,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是當著別人的面誇孩子這一行為

    很能理解,有句話叫當面不揭短背後不論長,大部分情況下,這是一種客套行為。畢竟,別人家的孩子礙不著自己的事情,多說一句誇獎的話,皆大歡喜,為什麼要直來直去的說人家不好呢?

    記得有一個朋友發胖了,當時去親戚家玩,親戚誇她頭髮黑(事實上她頭髮並不怎麼黑)!後來朋友還和我說,估計親戚是沒誇的點了,才想著誇頭髮的吧。這種寒暄文化自古以來就有了,而且華人相對來說比較含蓄,委婉。

    目前也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了。

    下面說說貶低自己孩子的行為

    其實很多父母“貶低”的說辭更多的是一種謙虛文化,比如說見到人家孩子會說:“你家孩子真乖巧,不像我家那個,調皮搗蛋竟給我惹事!”其實,並不代表自己的孩子一定是調皮搗蛋,只不過是為了凸顯一下,讓對方聽著舒服。

    當然,這種行為對孩子本身來說,並不是一種好的現象,尤其是孩子比較內向的情況下,如果經常在別人面前說自己孩子不好,聽的多了會讓孩子變得自卑,甚至覺得自己在父母眼裡很糟糕,可能是自我放棄。

    所以父母也需要注意,誇別人家的孩子固然可以,但是貶低自己家的孩子就不要太過了,“貶低”的時候帶著詼諧的語氣也會好點。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給孩子鼓勵和認可,畢竟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誇獎。

    如果你是個父母,就要注意了,也許你無意間的一句話,會讓孩子強大的內心一點點坍塌,過猶不及,要學會適可而止。給孩子肯定,往往會讓他更自信!

  • 3 # 父親的詩0329

    其一是家長太敏感,一看到別人孩子好,出於是擔憂,希望自己孩子也在同樣方面優秀,其本質是希望自己孩子更好,生活更好。其二,大多數是習慣性的客套和謙虛,只是語言的純輸出,常規交際交流需求而已。其三是,家長出於自己的虛榮心和高要求,認為孩子某方面不如別人是丟臉的事情,誇別人孩子貶低自己孩子,緩解內心的壓力和尷尬。

  • 4 # 梔子花兒

    別人家的孩子怎麼看怎麼好,自己家的孩子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這是中國父母的通病,這些通病有著其幾千年的歷史根源,更有著如今父母的攀比之心,造成的,具體表現如下:

    1、望女成風,望子成龍的心態,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上人。

    2、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時間多,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總比看別人家孩子的優秀的表面多。所謂距離產生美,別人的孩子沒有深入瞭解與接觸,聽或看到的都只是片面,於是優點就比較多。

    3、父母總是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面子”對待。要求孩子這樣那樣,其實內心是希望孩子優秀了可以給自己撐點門面,而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能都能向父母期望的這樣,於是父母看到的就是孩子的,於是用一種指責,貶低,教訓的方式來說教,以此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熟不知往往適得其反,進而造成惡性迴圈。

    4、父母本著怕孩子驕傲的擔心,總是吝嗇對孩子的表揚與讚美,考到100分,不是伸出大拇指,而是說:“這次的題目容易吧”“班上100分的好多吧。”;考到第二名,又會說:“要多用心喲,否則會落下去。”正如《小歡喜》裡英子考到第二名,媽媽卻說:“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好開心的。”這就是典型的中國父母,希望孩子次次都能做人上人。

    其實,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五個手指頭都有長短,何況每個有形的生命呢。

    大樹能遮陰,卻容易被大風颳,小草低矮,卻讓大地充滿綠色的生機,世上除了剛出生的嬰兒和已經不在的人,沒有誰十全十美,關鍵的是父母要端正心態,改變觀念,再想讓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話,那反思一下,自己能否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評價歌手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