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泡麵Sir

    以前只知道每年的清明、中元節和十月初一要上墳祭祖,卻從來沒想過這個日子是個節目。

    那,今天到底是什麼節呢? 好奇心上來查了一下,原來叫寒衣節。

    原來,寒衣節是與清明節、中元節齊名的中國三大鬼節之一。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亦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為其送寒衣。它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這一天,人們會透過各種方式祭奠先人,表達哀思。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十月城隍又出巡,旌旗蔽日少風塵。可嘆多少如花女,扮作披枷戴鎖人。”這首宋朝的竹枝詞,寫的是古代農曆十月一日,俗語稱作“開鬼門”,傳說在陰曹地府被禁錮的鬼魂全“解放”了(來年清明節才重回墓田),在這天都要在各自的墳墓收取親人送來的棉衣和“錢糧”,所以又稱為“寒衣節”。

    古代祭掃墳墓分為墓祭、堂祭和家祭多種。禮儀活動都有完備的程式。上墳祭拜時要求“心必誠”,前三日便禁酒持齋;二要“行必敬”,進入墳地時言行舉止要穩重、肅穆,禮儀過程如經歷一次聖潔的洗禮。

    在十月初一的前一天,北方有的地區由家長率領兒孫們到祖墳添土。添土不用筐簍,要用衣服兜著,兜的土越多,族裡人丁越興旺。十月初一當天,族長帶領家族中的男性,抬著食盒、大方桌和豐盛的供品(一般是20至30個大碗),逐個到墳塋前祭拜,叫“上大墳”。現已改為一家一戶攜帶少量供品(一般是餃子)“上小墳”了。

    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實際上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逝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裡夾裹一些棉花。晉北地區是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魯西南一帶,寒衣節上除了準備寒衣外,還要以亡者生前喜愛的戲曲或神話故事為題材製作紙紮供逝者娛樂。

    洛陽有話雲:“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初一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

    寒衣節由來之三說

    寒衣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下面是最有名的三種說法。

    1、因先秦的迎冬禮儀脫胎而成

    據《禮記·月令》記,農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並撫卹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麼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

    2、朱元璋“授衣”傳說

    農曆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穀收穫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

    3、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範杞良。後來,杞良被抓去修築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築城牆裡。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於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屍骨。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秦始皇垂涎其美貌,欲納為妃。孟姜女不畏強暴,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由於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曆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

    今天早上寒風呼嘯,冬天真的來了,大家有人記得回去祭祖,給先人送些錢糧清置衣物。

    家裡的大人孩子也要準備置辦些冬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肝右葉囊性佔位性病變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