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喵汪物語
-
2 # 長河泱泱訪古今
在明朝的時候並不是只有太監把月餅留到年底吃的。
月餅本身來說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餡餅,需要仔細處理餡和皮,月餅在漢代出現的時候叫“餅”直到宋代才被喚作“月餅”,再從唐宋到明代,中秋節也經過了一段有趣的演變,才使得月餅成了中秋的節日食品。
明朝的時候,月餅已經成為了中秋節必不可少的食物,而且也有了團圓的寓意了。在萬曆年間,沈榜編寫了一部《宛署雜記》,其中寫道中秋節時是這樣描述月餅的--“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城中的大小食品商鋪每到中秋的時候會製作多種餡料,並經過模具壓制出各種形狀、圖案,然後做熟後出售。月餅的一大特點就是容易長期儲存,故明代皇宮裡中秋接上供的大量月餅每年都會剩餘很多,就會被太監、宮女等拾掇儲存起來,在乾燥通風的地方風乾,等到年底的時候再分發食用。其實在百姓中這也是非常常見的做法。
所以說在明朝的時候並不是只有太監把月餅留到年底吃的。
-
3 # 丶HowShow
明代萬曆年間沈榜所著《宛署雜記》中記載中秋節時“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當時大小城鎮中食品鋪頗為不少,每到中秋前就會製作多種餡料,包入麵糰後放在模具裡壓制出各種形狀和圖案,然後蒸熟或者烤熟出售。當時的習俗是在庭院面向月亮升起的地方懸掛月宮畫像,在供桌上擺放月餅、水果作為禮敬供物,等月亮升到高處以後人們會燒香、拜月、燒紙,然後撤下供物,全家圍坐在一起吃月餅、水果。月餅的一大特點是可以長期儲存,比如明代北京皇宮裡中秋節上供的月餅如果沒有吃完,就會被拾掇起來儲存在乾燥通風的地方,等年底的時候再分發食用,號稱“團圓餅”。
-
4 # 巫馬歷史觀
月餅,起源於唐朝軍隊慶祝勝利的食品。起初“月餅”叫做胡餅,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到了明代,圓月形的月餅成了中秋節必用的節日食物,並有了閤家團圓的寓意。當時月餅有個很大特點,就是可以長期儲存,比如明代皇宮裡中秋節上供的月餅如果沒有吃完,就會被太監宮女們拾掇起來儲存在乾燥通風的地方,等年底的時候再分發食用,號稱“團圓餅”。
那為什麼要年底食用呢?這就和太監的職業有關了。
太監入宮後,只有極少數慢慢爬上有權有勢的地位,大多數是受苦之人。紫禁城內不少下層小太監,終日辛苦勞動,到暮年離開皇宮,也沒見過皇帝一面;太監受侮辱被損害乃至折磨而死的事,亦時有發生。
“每逢佳節倍思親”,“想家”一個華人永恆不變的情感旋律,它伴隨著中國“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深深根植於我們的文化血液中。而太監更是如此,除夕之夜,坐在巍峨的宮牆之內,眼睛望著團圓餅,心窩裡揣著的是對家人無盡的思戀。
回覆列表
在明代的時候,月餅經過多次演變改良成了中秋節必用的節日食物,並有了閤家團圓的寓意。
明代萬曆年間沈榜所著《宛署雜記》中記載當時大小城鎮中食品鋪頗為不少,每到中秋前就會製作多種餡料,包入麵糰後放在模具裡壓制出各種形狀和圖案,然後蒸熟或者烤熟出售。
當時的習俗是在庭院面向月亮升起的地方懸掛月宮畫像,在供桌上擺放月餅、水果作為禮敬供物,等月亮升到高處以後人們會燒香、拜月、燒紙,然後撤下供物,全家圍坐在一起吃月餅、水果。
月餅的一大特點是可以長期儲存,比如明代北京皇宮裡中秋節上供的月餅如果沒有吃完,就會被拾掇起來儲存在乾燥通風的地方,等年底的時候再分發食用,號稱“團圓餅”。
作為宮中的工作人員太監,主要負責這項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