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融皓科技掃地僧

    在《史記》中,太史公司馬遷並沒有寫項羽為帝,項羽的稱呼一直是霸王。你說項羽雖未稱帝,但史記中卻寫他為帝,指的應該是司馬遷為他作了本紀,把他與帝王們並排在了一起。在《史記》中,一共有12篇本紀,除了《項羽本紀》和《呂太后本紀》,其餘的基本都是帝王,這是司馬遷個人對項羽的認可和讚賞,或者說叫崇拜。

    據《史記》記載,項羽是楚國大將項燕——原本也不姓項,因為項燕戰死之後,楚王為了褒獎他的戰功,賜給他的姓。至於項羽祖上姓什麼,《史記》中沒有明確記載。

    項燕戰死之後,項羽跟隨叔父項梁身邊長大。項羽從小就志向不凡,在項梁身邊還發生過這麼一個小故事。

    項羽小的時候,項梁讓項羽多看書,希望他作個知識分子,項羽沒看幾本就看不下去了,項梁一看他不是塊讀書料,就讓他跟著自己的部將去學武。練武練了幾天,項羽也練不下去了。

    恨鐵不成鋼的項梁,這時候十分惱火,問項羽到底想幹嘛?這不學,那不學,將來走上社會是要被淘汰的。

    項羽說,看那麼多書有個卵用,讀書識字,只要會寫自己名字就行了;武功練的再高,也只能殺一個人而已,要學我就學萬人敵的技術。

    項梁聽了十分高興,於是行軍打仗的時候帶著項羽,教他學習兵法,並且進行實地演練。

    項梁對於項羽的期望,我覺得最多也就是像白起、韓信一樣的千古名將,如果項梁知道項羽日後會成為稱霸天下的西楚霸王,肯定不會這麼縱容他了。

  • 2 # 楊早講史

    【一句話答案】司馬遷高興,你管得著嗎?

    首先《史記》沒有寫項羽為帝,只不過八書十表十二本紀把項羽列在了本紀,而本紀是用編年方式敘述歷代君主或實際統治者的政紀,是全書的大綱。本紀中除了項羽也並非都為帝王,項羽本紀是第七,本紀第九則是呂太后,說明司馬遷寫作本紀時,就已經並非只選擇帝王身份者而已,而是立足實際選擇當世最極權和最有影響力的人。

    至於項羽為什麼入選,項羽功績多少地位如何,樓上都已經舉例得夠清楚了,但漏說的重要一點是作者本人司馬遷的寫作心理和選題眼光。

    (湖州項羽雕塑)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裡評價“又其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班固認為這是司馬遷的弊端,而這正反面說明了司馬遷在選題和點評上有自己的獨特的品味看法和歷史眼光。

    不光項羽和呂太后入選了《史記》的本紀,更著名的例子是陳勝甕牗繩樞之子,卻入選以孔子為主等世襲、歷代不絕名門家族的“世家”;列傳亦是伯夷管晏、老子韓非排在仲尼弟子之前;遊俠列傳裡拋棄了正直的英雄而表現奸雄的奇險,貨殖列傳更是宣揚“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拜金主義現實感。

    也正是如此,司馬遷繼《詩經》之後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現實主義源頭之一,這種更具當世社會現實而作的現實主義,在後世對杜甫的“詩史”等發揮著重要影響。

    (永城陳勝像)

  • 3 # 識小錄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史記》的體例。我們知道,《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而這種體裁的史書,是以“本紀”為核心建構起來的。十二本紀是整部史書的經線,從黃帝到漢武帝,一直串聯起三千年的歷史,而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則是橫線延伸的緯線。

    這樣司馬遷就從縱橫兩個維度,將每個時代的歷史立體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那麼為什麼要列項羽入本紀呢?這是因為,本紀作為整本書的基礎與經線,是縱向串聯歷史的主軸。而在秦朝滅亡後劉邦稱帝以前的這段時期內,天下政令的實際發號者,是項羽。雖然項羽在比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並不是楚政權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但是他卻是實際掌握權力的人,也是實際發號政令的人。滅秦之後的大分封,也是項羽主持推動的。因此司馬遷便將項羽作為這段歷史的代表,列入到本紀之中。當然,這其中也包含了太史公對項羽歷史功績的肯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男主超級帥的歐美愛情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