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入團積極分子
-
2 # 飛哥講歷史
國家領土不容分割
諸葛亮率兵出征,是為了統一,當然不能算侵略
請看下圖(東漢疆域圖)
東漢末年,外戚內亂,皇權虛弱無力,對地方過度放權,造成地主豪強私人武力越來越壯大,形成軍閥割據,相互混戰的局面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而後奪荊州,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
(三國分佈圖)
對比上圖,會發現三國打來打去都沒有超過東漢時的疆域
雖然,劉備、諸葛亮,高舉“匡扶漢室、恢復中原”的旗幟只是象徵意義,實際還是為了劉備得天下,但連年戰爭,民不聊生,建立一個統一的王朝是正確的
而且魏蜀吳雖然都已經建國,但從歷史方面來看,依然屬於藩鎮割據,從三方互相攻伐來看,自己也沒認為自己的國家已經是個完整的國家,都想著吞併另外兩國之後,才算統一天下
所以,不僅僅是諸葛亮,曹操、孫權都不屬於侵略者
(晉朝疆域圖)
這三張圖,大體上都沒有什麼變化,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只是為了統一,只不過造成了當地百姓的苦難,可這是戰爭啊
總結一下:凡是割據,必然有領地,這些領地只是暫時屬於某一個人,而且是割據就一定會發生戰爭,如果這也算侵略,天下怎麼會“分久必合”
-
3 # 音悅者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提的有點幼稚。三國時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各路英豪為爭奪地盤、財產、人民發動了多次戰爭,戰爭的性質只能說是內戰、混戰,不能說是侵略,更談不上是正義與非正義戰爭。諸葛亮不是侵略者,孫權不是,曹操也不是,只是歷史給了他們各自施展才能的舞臺,讓人們記住了這些英雄豪傑的名字,才有了現在的舞臺演義、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那些能推動歷史前進、實現民族融合,人們安居樂業,最終達到統一的戰爭,才是人民渴望的正義戰爭。如戰國七雄後秦朝的統一,隋末農民戰爭後唐朝的建立,元末農民起義最終大明的統一。
-
4 # coo445
從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始,才算有一個完整國家觀念。古代講究的是忠孝仁義,漢朝延續了四百餘年,開疆擴土,大顯漢朝威名。即便到了後期,也是以漢為正統,當自己的國家要被別人取代,只要是有愛國之人都會想辦法去維護它,而不是做賣國賊,諸葛亮為了一絲的可能去爭取,這樣的人比那些所謂順應天命的賣國賊強
-
5 # 文史留意心地寬
這要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來看,也叫侵略。外國入侵那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敵人,肯定"黃種人白面板″是有區別的。說到諸葛亮時代,也就是軍閥混戰,擴大疆場都是各為其主效力的。當時三國鼎力,誰吞併誰,誰打誰也就是擴大自己地盤,中華民族關著門說,這種行為也是侵略行為。要不為何有"諸葛亮借或劉備借荊州之說",三國時期,諸候見機行事,誰強大就跟著誰,誰弱就被強者吞掉,凡是帶兵佔地盤,拓疆場我認為都是侵略行為。只是分外華人.自家人而已。
-
6 # 曹城少年
這是個立場問題。
政治需要是站隊,立場不同,叫法就不同。
對曹魏而言,諸葛亮就是侵略者,諸葛亮每一次來攻,都會被曹魏瓦解。每一次北伐,諸葛亮都想著能夠光復漢室,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這也是自秦漢以來,中國大一統思想的影響這是一個失敗的侵略者。而七擒孟獲也是對地方的侵略,當然了,首先是孟獲不斷的騷擾蜀漢的領地,最後招來諸葛亮的大軍壓境,幾番爭鬥,以孟獲代表的地方性的武裝的失敗而告終,最終是地方心悅誠服的接受蜀漢中央的名義的管理。這也是大一統思想的影響。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是一個自然的規律。
總體而言,並沒有什麼侵略者,只有最後的勝利者,史書,是勝利者書寫的。
回覆列表
取荊州,賺益州,七擒孟獲,這些給我們的感覺都算不上侵略,畢竟是站在一個弱者的角度去打拼的。但後來諸葛亮主導的七出岐山攻打曹魏的時候蜀國已然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存在,說他是一個侵略者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