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知道“爭國本”真相是怎麼回事!
有人說,明始亡於嘉靖,實亡於萬曆,終亡於崇禎。
也有人說,明朝亡於東林黨。
個人覺得,明朝之所以會亡,罪在萬曆的怠政。
從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禎帝朱由檢的276年中,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這些皇帝中大多數都壽命很短。
然而,這些皇帝中,嘉靖與萬曆這爺孫倆,足足在位加起來有95年,佔了明朝整整三分之一。
而且,這爺孫倆不上朝時間將近60年,快佔了明朝四分之一。
嘉靖即位之初,很積極很勤政,朝政為之一新。
但不久與楊廷和等朝臣在他老爹的尊號的問題上發生禮議之爭,史稱大禮議事件。
大禮議事件後,嘉靖朝中斷了楊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後推行的政治和經濟改革。
與此同時,嘉靖日漸腐朽,不僅濫用民力大事營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
嘉靖開始一心修玄,日求長生,不問朝政。
再加上,奸相嚴嵩乘此,一手遮天長達20年。
明朝的政治風氣就變了,當時明朝朝政非常黑暗。
我們再來說說,嘉靖的孫子萬曆皇帝。
萬曆即位之初,也是很積極很勤政。
而且,此時內閣首輔張居正推行了萬曆新政,挽救了明朝統治的危機,他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整頓,尤重於經濟的改革,企圖扭轉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鬆弛和民窮財竭的局面。
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國家財政收入增加,邊境安寧,萬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興”的景象。
所以說,明始亡於嘉靖,個人覺得是不對的。
畢竟,嘉靖後期出現了很多如徐階,高拱,張居正這些牛逼人物。
而且,此時的明朝,反而是出現了“中興”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長,張居正死後,整個明朝政府,沒有像他一樣的有大略的幹臣來堅持新政,由於沒有賢相繼之,這才給了大官僚大地主以可乘之機。
把持內閣的申時行,最終廢除了萬曆新政。
另外,萬曆皇帝在冊立太子的問題上,犯了自古君王不該犯的錯誤,那就是對於儲位的模糊態度,其實本質是偏心。
當時有兩派分別擁護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爭奪太子之位。
萬曆皇帝十分寵愛鄭貴妃,並且有意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然而受到大臣與皇太后極力反對。
由於萬曆皇帝遲遲不立太子,令群臣憂心如焚,萬曆皇帝與群臣的爭論達15年之久。史稱爭國本事件。
在這爭吵達15年裡,無數大臣被斥被貶被杖打萬曆皇帝身心交瘁、鄭貴妃悶悶不樂。
這場萬曆年間的爭國本事件,共逼退內閣首輔四人,申時行、王家屏、趙志皋、王錫爵,部級官員十餘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員人數達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罷官、解職、發配充軍。
萬曆皇帝實在鬱悶,他感到自己雖貴為天子,居然連立哪個兒子當太子,都要被群臣所控制。
最終和大臣鬧掰,逐步對朝政失去興趣,開始了長達30年怠政。
個人覺得“國本之爭“,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黨爭的形成,給晚明政治的正常執行造成極大的破壞。
致使,萬曆朝後期出現了民變,乃至最後後金的興起,直接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我個人認為,明朝的官僚體制相對歷朝歷代是最完善的,基本完全拋棄了漢唐計程車族門閥和藩鎮,同時文官集團的參政效率。
我覺得其實無論是大禮儀還是爭國本,就是一個圍繞宗法禮制的皇權與文官集團的權力的鬥爭。
爭國本的實質是大臣維護萬曆。萬曆大腦不清,立三子就意味宗法破產,萬曆本人繼位合法性都蕩然無存。
萬曆沒腦殘到那種程度,當然最後還是立長子。
康熙真獨斷專行?真那樣也不會有什麼九子奪嫡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爭國本”真相是怎麼回事!
有人說,明始亡於嘉靖,實亡於萬曆,終亡於崇禎。
也有人說,明朝亡於東林黨。
個人覺得,明朝之所以會亡,罪在萬曆的怠政。
從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禎帝朱由檢的276年中,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這些皇帝中大多數都壽命很短。
然而,這些皇帝中,嘉靖與萬曆這爺孫倆,足足在位加起來有95年,佔了明朝整整三分之一。
而且,這爺孫倆不上朝時間將近60年,快佔了明朝四分之一。
嘉靖即位之初,很積極很勤政,朝政為之一新。
但不久與楊廷和等朝臣在他老爹的尊號的問題上發生禮議之爭,史稱大禮議事件。
大禮議事件後,嘉靖朝中斷了楊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後推行的政治和經濟改革。
與此同時,嘉靖日漸腐朽,不僅濫用民力大事營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
嘉靖開始一心修玄,日求長生,不問朝政。
再加上,奸相嚴嵩乘此,一手遮天長達20年。
明朝的政治風氣就變了,當時明朝朝政非常黑暗。
我們再來說說,嘉靖的孫子萬曆皇帝。
萬曆即位之初,也是很積極很勤政。
而且,此時內閣首輔張居正推行了萬曆新政,挽救了明朝統治的危機,他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整頓,尤重於經濟的改革,企圖扭轉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鬆弛和民窮財竭的局面。
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國家財政收入增加,邊境安寧,萬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興”的景象。
所以說,明始亡於嘉靖,個人覺得是不對的。
畢竟,嘉靖後期出現了很多如徐階,高拱,張居正這些牛逼人物。
而且,此時的明朝,反而是出現了“中興”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長,張居正死後,整個明朝政府,沒有像他一樣的有大略的幹臣來堅持新政,由於沒有賢相繼之,這才給了大官僚大地主以可乘之機。
把持內閣的申時行,最終廢除了萬曆新政。
另外,萬曆皇帝在冊立太子的問題上,犯了自古君王不該犯的錯誤,那就是對於儲位的模糊態度,其實本質是偏心。
當時有兩派分別擁護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爭奪太子之位。
萬曆皇帝十分寵愛鄭貴妃,並且有意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然而受到大臣與皇太后極力反對。
由於萬曆皇帝遲遲不立太子,令群臣憂心如焚,萬曆皇帝與群臣的爭論達15年之久。史稱爭國本事件。
在這爭吵達15年裡,無數大臣被斥被貶被杖打萬曆皇帝身心交瘁、鄭貴妃悶悶不樂。
這場萬曆年間的爭國本事件,共逼退內閣首輔四人,申時行、王家屏、趙志皋、王錫爵,部級官員十餘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員人數達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罷官、解職、發配充軍。
萬曆皇帝實在鬱悶,他感到自己雖貴為天子,居然連立哪個兒子當太子,都要被群臣所控制。
最終和大臣鬧掰,逐步對朝政失去興趣,開始了長達30年怠政。
個人覺得“國本之爭“,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黨爭的形成,給晚明政治的正常執行造成極大的破壞。
致使,萬曆朝後期出現了民變,乃至最後後金的興起,直接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我個人認為,明朝的官僚體制相對歷朝歷代是最完善的,基本完全拋棄了漢唐計程車族門閥和藩鎮,同時文官集團的參政效率。
我覺得其實無論是大禮儀還是爭國本,就是一個圍繞宗法禮制的皇權與文官集團的權力的鬥爭。
爭國本的實質是大臣維護萬曆。萬曆大腦不清,立三子就意味宗法破產,萬曆本人繼位合法性都蕩然無存。
萬曆沒腦殘到那種程度,當然最後還是立長子。
康熙真獨斷專行?真那樣也不會有什麼九子奪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