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穩評說說
-
2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第二,家長要學著換個角度看問題。每一種行為背後都隱含著積極的意義。孩子出現這種現象,是不是在提醒我們什麼?啃指甲有可能是緊張、焦慮、擔心等的結果。反過來,如果我們能創造輕鬆、美好、溫馨的家庭氛圍,孩子的緊張、焦慮就會慢慢減少,啃指甲就會慢慢消失。
第三:家長應該學著積極引導孩子,或者轉移他的注意力。如果孩子當著我們的面,下意識地啃指甲時,我們應該做到“視而不見”,透過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停止當下的行為。慢慢地,孩子就是改掉這種習慣。
其實,任何一種問題的出現,都和生理、心理和社會有關係。遇到孩子出現上面的情況,家長可以先到醫院去排除一下生理的原因,然後在反思自己在教養孩子時的不足。同時孩子和同伴、老師、同學等的人際關係可能也是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
-
3 # 遇見梔子
要看孩子是多大啃手指甲:
如果是很小的時候。就很正常,因為小孩子用嘴巴這個感官來探索這個世界,而且手是離自己最近的,又是最好支配的。所以吃手是孩子的本能,不用管他,更不應該嚴厲制止他。到他可以用自己的其他感官認識世界時,自然就不吃手了。比如小孩子學會了走,他就不會再爬了。
如果是稍大的孩子還啃手指甲,說明孩子寂寞或者自卑。啃手指甲是孩子自我安慰的一種表現。那父母要反思了,是否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和孩子交流的時間多不多,相處方式是否和諧等等。從這些方面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的去制止孩子。
題目是:一週歲孩子咬手指,媽媽連打幾巴掌,現在不咬了,這樣好嗎?
孩子的媽媽是一個愛乾淨的人,也是一個很愛孩子的好媽媽,孩子出生後天天見長,最近怎麼喜歡上吃自己的手指頭。媽媽害怕不衛生,不停地阻止,但效果不明顯,孩子也聽不懂,於是有點著急。為了寶寶的乾淨,當他再次咬手的時候就大聲呵斥,繼而開始打孩子的小手,越打越重,邊打邊呵斥,孩子還真懂事,不咬手指了,很聽話。這樣的做法好嗎?
看了之後我有說不出的感覺,因為不認識所以不能當場說,在這裡發出來,是想說:好心的媽媽,你干擾了孩子的敏感期,磨滅了孩子的天性,今天過了以後你可能還會這樣做,不好!
第一,這是對孩子口腔敏感期的無端干擾。孩子是從嘴巴開始認知世界的,他不但咬手指,還會咬玩具、咬傢俱、咬軟的、咬硬的、咬遍身邊能咬不能咬的很多東西,是孩子成長必經之路,是孩子對事物認知的重要方法,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初始途經,這個敏感期不但不能阻止,而且還要鼓勵和引導。打了,就可能會阻止並割斷了腦神經之樹的某一個細枝末梢,而且可能很難發芽再生。正所謂,三歲時打壞一個碗被打後,到老了端碗的手都會發抖。
第二,這也是對孩子天性釋放的無端干擾。每一個孩子都有其天生的品質和潛能,這些天生的潛能在孩子出生時與生俱來但沒有根深蒂固,釋放時需要發現、關注、呵護和激勵,甚至需要培根、培土、培育。媽媽這一打,等於剛播下天性的種子,嫰芽剛發便被扼殺,而被扼殺的幼芽就會永遠的失去生長的基因,儘管等媽媽醒悟之後的未來給予更多更好更辛苦的付出,也難以復原。這一點單從孩子以後的做事能力來看,是很難鑑別的,只能說很久很久之前你那些巴掌,打掉了一些很寶貴的東西。
第三,這也可以見得你以後對孩子還會有無端干擾。這位“好媽媽”對於孩子在自己監視下衛生條件比較好的環境中咬了手指都錙銖必較,可想而知,孩子出門之後會不會和別的孩子接觸?會不會玩別人的玩具?會不會吃別人的東西?會不會.......?與其說媽媽講究乾淨,不如說是潔癖,而潔癖對於自己來說無所謂,但是對於孩子,他(她)不是你的附屬品,你的潔癖用到阻止孩子的成長髮育上,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年輕的好媽媽,不要把那一個巴掌當成小事,切不可用你的愛剝奪孩子Sunny生長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