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清緣老師
-
2 # 我高興18
壓歲紅包是傳統習俗,意喻給孩子加油鼓勁,助力健康平安成長。過去壓歲錢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紅包的金額一般都很小,大多一兩毛錢而已,現在沒有百元往往拿不出手。壓歲錢有些走樣變味,這除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壓歲錢也跟著提高外,互相攀比是重要原因。有的人還以壓歲錢的名義拉關係,搞不正之風。因此必須返本正源,讓壓歲錢迴歸本意。
-
3 # Jln933588
壓歲錢這可是貫例了,是少不了的,我小時候,父母也給,呂公然不多,但年年給,可是年 ̄過,我就還給父母,從來都是這樣。現在不同了,輪到我給晚輩壓歲錢了,到時-定給。
-
4 # 微觀影劇
小時候,過年收壓歲錢是我非常期待的,雖然最後的壓歲錢都被我爸爸充公交學費去了,但是收壓歲錢的那一時刻還是非常的開心的。但是華人給壓歲錢的由來,你知道嗎?
每逢新年除夕,全家歡樂團圓,長輩們總少不了給兒孫們“壓歲錢”,祈望孩子們過個太平年。最早的壓歲錢 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戴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物。錢幣上有各種的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
到了唐朝,宮廷裡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習俗。
到了明清時期,壓歲錢就演變成給小孩子的習俗了,那時候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
剛開始的壓歲錢寓意是很好的,小時候無論長輩給多少,我們都很開心,這代表著長輩們對我們的厚愛。而最近幾年發現壓歲錢已經沒有了最初的寓意,有的只是各種攀比,晚輩已經拿錢的多少來評判長輩對自己的愛。我覺得大家掙錢了,應該給長輩壓歲錢,而不是一個勁的索取當然,長輩也不要拿錢的多少來評判晚輩,畢竟掙錢幸苦,禮輕情意重嘛。
兒時過春節,我收到的壓歲錢,都是要給父母的。
每當老人遞給我紅包的時候,我的內心其實是平靜的,因為很快我就會把這些紅包轉手交給我的父母——
有時候是偷偷地轉交,有時候是正大光明地交到父母手中。
這幾乎就形成了某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我收到的壓歲錢最終都會乖乖地如數上交。
而老人也知道,他們給我的壓歲錢,最終都會到我父母手中。
父母拿走我壓歲錢的理由非常直接,他們不跟我玩什麼“壓歲錢先幫你存著“之類的把戲。
而其中的道理,其實也很合理:
過去的一年裡,父母花了許多時間、精力、金錢來孝敬老人。
到了年底,老人給我的壓歲錢,其實是老人給父母的一點心意和回贈。
而壓歲錢這一傳統習俗,就成了老人向他的子女表達心意的一種方法和形式。
我明白這其中的道理,所以也不會因此跟父母在這個問題多加糾纏。
但是眼看著紅包裡的“鉅款”就這樣上交,其實還是有點心塞的。
但是父母也並沒有把我的壓歲錢全都拿走,他們會留其中的一小部分給我買書。
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每年大年初一,父母都會帶我逛一次上海書城,這成了每年春節的保留節目。
我在書城的“少兒天地”區一呆就是小半天,然後用一部分壓歲錢來買我喜愛的課外書。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父母就帶我去肯德基搓一頓,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這可是激動人心的一餐;在我小時候,吃肯德基還是十分奢侈的享受。
如今,回想起兒時的壓歲錢,雖然大部分都進了父母的口袋,但仍舊覺得開心而甜蜜,而我多麼懷念那些在書城讀書和吃肯德基的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
而無論壓歲錢最終會有怎樣的歸宿,它們都代表著我們對於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祝福。
而這,難道不是壓歲錢最本真的意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