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鄭綺微
-
2 # 書煮一鍋香
從“又雙叒叕”說起
網路對漢字文化的傳播真是功不可沒!
以前誰會關心“叒”字讀什麼,是什麼意思。這個字在現代漢語中根本就用不著,一般沒什麼人認識它。但是現在竟然有人關心起它來了,詢問它的讀音,詢問它的意思,為什麼呢?我認為這要歸功於網路,歸功於“又雙叒叕”這個詞。
如果不是這個詞的出現,我想大概一輩子也不會有人想起有“叒”和“叕”這麼個字來。而這個詞的傳播則得益於網路;而且在傳播中又產生了新的意思,形象生動,這是語言的發展。
甲骨文中的“叒”這個字是有古老的歷史的,我從《漢語大字典》上截來了一張圖,可以一窺其字形的變化:
▲“叒”字的字形演變
它從甲骨文走來,被刻於青銅鼎之上,被許慎收進《說文解字》中,最後成了我們口中的“又雙叒叕”。
要研究這個字的意思,應該從研究這個字的意思入手,因為字意決定著字音。要知道字意,又要從字形入手。這麼多形象中,它最古老的形象是最值得研究的,也最貼近它本來造字的含義。
▲甲骨文“叒”字
以下是羅振玉的研究甲骨文“叒”字的成果,記錄在《增訂殷墟書契考釋》中:
卜辭諸若字象人舉手而跽足,乃象諾時巽順之狀。古諾與若為一字,故若字訓為順,古金文若字與此略同。羅振玉認為“叒”就是“若”字,在甲骨文中字形像一個人跪直舉起手的樣子,是人承諾時的順從模樣。所以“若”其實就是“諾”字的古字,“諾”字則是後來造的字,意思是順。
《漢語大字典》中的解釋,基本上和羅振玉的觀點一致:
“叒”為“若”的初文,象人席地而坐將發理順形。金文或加“口”為“若”,為“諾”的本字。讀作ruò,同“若”。取“順”的意思。《說文解字》中的“叒”《說文解字》是東漢許慎所著,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字書。它是這樣解釋“叒”字的:
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榑桑,叒木也。象形。許慎認為這是一個象形字,指“叒木”,即“若木”,是古代神話中的木名“榑桑(扶桑)”,據說太陽初升,登上此木。《山海經·海外東經》中說:
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山海經·大荒東經》中則說:
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我們從《山海經》的記載中可以看出,這是后羿射日之前的故事了。十個太陽被十隻金烏所載,在湯谷沐浴,棲於扶桑樹上,一次只升起一隻。“叒”指的就是這扶桑樹。
結束語“叒”字讀作ruò,同“若”,有兩種意思:
一、它是“諾”的本字,是順的意思。
二、指“若木”,即神話中的扶桑樹。
-
3 # 與青春友關
又雙叒叕是一個網路用語,通常讀作"yòu,shuāng,ruò,zhuó"。表示強調之前經常出現的某一事物再次出現或經常發生的某一事件再次發生。
-
4 # 寒冰12189齊魯
叒,讀ruo四聲,
其意,為若木,桑樹的古稱。
在《康熙字典》中又解釋說,這是一個會意字,有同心同德,彼此相輔相成之意,或表示得到的幫助很多,引申為"順利"之意。
回覆列表
拼音:ruò
釋義:古同“若”(a.順;b.指“若木”)。古人發明取友之義,從三又會意,同心同德,彼此可相輔相成之意。
片語:又雙叒叕(yòu shuāng ruò zhuó)表示某事物變化更替相當頻繁。
造句:
1、而灼切,音若。榑桑,叒木。
2、日初出東方暘谷,所登榑桑叒木也。
3、二又為友,三又為叒,所助者多,故為順也。
4、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榑桑,叒木也。象形。凡叒之屬皆從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