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曉煙楊柳綠

    在漢朝的時候,祭祖是過年最重要的活動,然後就是燃爆竹,守歲陽和遊樂賞燈等活動。從唐朝開始到宋朝再到後來明清,又開始一種新的活動就是拜年貼,人們去拜年都帶著拜年帖。過年吃水餃水餃是從宋朝開始的。到了明朝過年習俗就非常隆重了,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都已經開始盛行了。到了清朝也非常重視過年,從康熙皇帝開始就寫福字賜群臣。

  • 2 # 老檀大叔

    秦朝過年在秋末

    特點:慶祝豐收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規定每年十月初一為元旦。秦朝過年的日期正在秋末,恰適合慶祝豐收。

    漢朝過年時間固定

    特點:重祭祖

    西漢初期,漢武帝太初元年時,經司馬遷提議,漢朝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創立“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初一為歲首改為以正月初一為歲首,從此後世沿襲不改。祭祖是漢朝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

    晉朝最早出現除夕稱謂

    特點:“守歲”之風盛行

    據晉朝周處所著的 《風土記》記載,晉朝已有除夕大年夜守歲的習俗:除夕之夜大家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酒食相邀,稱“別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此習俗,經唐宋相襲,並沿襲至今。

    唐朝皇帝給大臣送賀卡

    特點:發拜年貼

    唐朝時期,年才有了節日的味道。人們拜年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有點兒像現代的“賀年片”。唐太宗李世民過年時,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民間多用梅花箋紙寫祝賀詞,互相贈送。

    許多出門在外的唐朝人也和今天春運大軍裡的人們一樣急急忙忙往家裡趕,盼望著一家人團團圓圓過大年。那時候,唐朝官員也會放下齊天辭舊迎新,然而,貴為一國之君的唐朝皇帝卻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從歲除到元正,這一天一夜,唐朝的皇帝呢都要與貴戚重臣們聚宴,以籠絡感情一起守歲。

    宋朝過年開始吃餃子

    特點:吃餃子、燃爆竹

    華人的春節習俗很多始於宋朝。宋代人過年開始吃餃子,宋朝稱餃子為“角子”。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聲通宵不絕。貼門神和釘桃符,主要是為了驅邪避災,祈求新年好運。門神原先用的是古代傳說中能打鬼驅邪的鐘馗,北宋末年則以唐代名將秦瓊、尉遲敬德代之。人們還貼年畫,以增添喜慶氣氛。由於印刷技術的進步,當時出現了木版年畫,便於人們購買張貼。宋人還有除夕夜守歲的習俗。

    明朝盛行十五賞燈會

    特點:接灶神、貼門神、賞燈會

    到了明朝,過年習俗十分隆重,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都已經盛行。鞭打春牛成為一種盛大活動,官員和百姓在田頭共同參與,其樂融融、官民同心,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清朝皇帝寫福字下賜群臣

    特點:拜年形式複雜

    清朝非常重視過大年,清朝宮廷管過年叫春節,從臘月開始就忙碌起來。過年時,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追溯起來,是從康熙開始的。清朝拜年形式也比較複雜,各個階層人士的社會地位不同,習俗也不一樣。當時拜年也稱“辭歲”。有特殊關係的人,新年辭歲必須遵例而行。除猜燈謎外,清朝時人們還會迎請紫姑神,紫姑神是漢族民間傳說的廁神,人們認為她有先知能力,故而多迎祀於家,代卜吉兇,並保佑來年全家平安無事。

    民國過年不放假

    特點:門縫兒塞名片

    民國時期新式的拜年方式是發名片:把自己的名片塞到人家門縫裡,或者交到人家的僕人手裡,連招呼都不用打,就等於拜過年了。

    拜年的名片有講究——必須要“掛紅”,要麼紅紙黑字,要麼白紙紅字,總之得有紅色,表示喜慶。名片上還最好再帶上“口彩”。

    時代在變,春節也在演變,但過年的情誼一直未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俗話說"不以規矩,難成方圓‘’。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