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唯美古風倌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古代的方、圓就是用矩和規劃出來的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 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 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經》 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聖 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 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 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 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 通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闢,貨財不聚,非國 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洩洩。"洩洩猶沓沓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 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 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還是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鼓吹與吶喊。具體落實到兩個方 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選賢才。

    "法先王"是因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六律,不 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 過者,來之有也。"正反兩方面的啟發都說明了這一點,所以一定 要"法先王"。孟子的"法先王"思想,實際上也就是孔子"祖述 堯舜,憲章文武"思想的繼承。

    選賢才是因為"惟仁者宜在高位。"一旦不仁者竊據了高位, 奸邪當道,殘害忠良,必然就會是非顛倒,黑白混淆,世風日下, 天下大亂。歷史依據不勝列舉。所以,一定要注意領導幹部的選 拔。

    這兩個方面在《論語》、《孟子》中都不是什麼新思想,而近 乎老生常談了。倒是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說法成為 了人們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尤其是面對日益緊張激烈的市 場競爭,許多新事物新現象冒出來,其是與非,正與邪,往往使 人感到困惑,感到難以評說。

    這時候,大家對"不以規矩,不能 成方圓"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所以,要求健全法制法規 的呼聲日益強烈。據有人統計說,當前的中國,幾乎每天都有法 規出臺。這種說法不知有沒有誇張的成分,但大家對"規矩"的 重視,全民普法教育的進行,這些都是非常真實的。說起來,所 有這些,不都是在"以規矩"而"成方圓"嗎?

  • 2 # 省著無智者半

    感謝提問!

    針對你的問題,我的回答如下:

    不以規矩,難成方圓,這句老話,是非常有哲理的。

    它可大到宏觀,也可小到微觀。

    宏觀以國家為例。規矩對國家而言,就是指的國家的法律法規。只有當國家的法律法規,人人敬畏,人人遵守時,國家的各方面發展才能蓬勃向上,就會成方圓。國家若沒有法律法規,可想而知,國家不僅不能發展,甚至會走向亡國。僅有法律法規還不行,必須有執法部門,嚴格履行法律職責。一旦缺失執法部門的嚴格履職,法律法規就成了“擺設”。

    微觀以家庭為例。規矩對家庭而言,就是指的家的家規。家人只有遵守家規,家庭成員才能和睦相處,就是家的方圓。家規的存在與否,關鍵是父母的責任。父母對家規無視一毫,孩子就會偏離一尺。

    一個家庭的家規,是否存在,看該家庭孩子的舉止言談,就可窺知一般!如果孩子言談得體,舉止大方,孩子家庭家規一定存在,其家庭氛圍一定和睦溫馨,父母有德;如果孩子飛揚跋扈,還滿嘴髒話,可以肯定,孩子家庭沒有家規,其家庭氛圍必定爾虐我詐,父母無德。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一釣組,改變子線的長度後,漂像會有哪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