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良人說史

    網路上盛傳的儒家三個半聖人,孔子,王陽明,諸葛亮,曾國藩(半個)。

    王陽明還在諸葛亮前,足以看出他的不凡。清代如果有人與他並肩,只有曾國藩了,也算是矮個子裡挑個高的。

    什麼是聖人?

    傳統的儒家文化對個人道德素養要求比較高,聖人的標準就更高了,在修身,立功,立德,立言方面都有建樹,這有多麼困難?整個儒家流傳兩千五百年,儒術獨尊兩千年,只有三個人被稱作聖人,這些人都是中國的財富。

    從這四個方面解讀王陽明,對他認識的越深入就越佩服他的智慧。可以毫不為過的說在馬列之光未照耀人間的時候,王陽明的學說代表了中華文化的最高成就。

    修身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古代文人治國的第一步,這一步走不好就沒有後來的事。關於王陽明的修身之道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故事。

    王陽明年輕的時候信奉程朱理學,也就是格物致知。曾經空對竹子,格七天七夜最後吐血大病一場,也沒有得到什麼有用的東西,這件事倒是讓他悟透了,程朱理學還不是最佳學說,於是離經叛道懷疑起程朱理學。他在《傳習錄》中介紹了兩種方法,養天地浩然正氣,滅自身雜念,但是這談何容易。意志不堅的人消滅雜念最後結果就是“雜念更盛”,因為越專注念頭越清晰,“本來要趕犬,卻反而引犬入室了。”

    這怎麼辦呢?就需要頓悟!

    龍場悟道。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王陽明因為得罪了宦官頭子劉瑾,被廷杖四十貶謫貴州龍場。那時候的貴州可不是什麼好去處,空有一片山水美景卻處處是要人命的地方(毒物,瘴氣)。王陽明本在首都北京,這巨大的反差讓王陽明時時刻刻反省。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天夜裡王陽明突然頓悟,他明白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也就是說格物致知本身就是錯誤的,修身養性要向內要“發明本心”。這下不得了,中國從此少了一個碌碌無為的理學官僚,多了一個百世敬佩的心學集大成者。這便是修身。

    立德

    也就是道德修養。王陽明對此的要求是知行合一。為什麼叫知行合一,不是行知合一?王陽明認為道德本存於心,只是被現實的利誘矇蔽了,知就是發明本心,行要跟知一致。

    這方面王陽明可謂是楷模,他的表率在於不隱瞞自己的私慾,承認自己的私心然後去除雜念。

    有一天王陽明講學帶弟子到一片長勢非常好的田地,一個人說道,這片土地就是老師當時拒絕的賤賣地。王陽明想起了,前些天一個老農要把土地賤賣給他,他了解到那是老農養家餬口的,於是就拒絕了。王陽明啊了一聲,覺得自己錯過了一片好地,隨機又啊了聲,立馬席地而坐靜坐了一個時辰。他意識到自己的貪慾,於是想辦法去除雜念,靜坐一個時辰可見私慾的難以去除!

    立言

    正德三年開始著書立說,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系列命題。正德十五年辭官回鄉在浙江餘姚宣揚“陽明心學”,

    立功

    這件事比較有趣了,流傳最廣的是平定“寧王之亂”。正德二年寧王賄賂劉瑾等得勢的大官宦,恢復已裁撤的護衛,蓄養亡命,強奪官民田產動以萬計,並劫掠商賈,窩藏盜賊,密謀起兵。至正德十四年起兵叛亂,前後謀劃十二年。王陽明當時任汀贛巡撫、僉都御史,聞變,舉兵勤王,會齊各地軍兵,於七月二十日攻克南昌。寧王回舊南昌,結果大敗,一眾叛軍頭頭均被擒獲。42天平叛謀劃了十二年的叛亂,不可謂不厲害。

    文治武功都頗有建樹。清代也只有曾國藩了。

  • 2 # 溫和的長者

    謝邀,儒家思想起起落落數千年,每過幾百年就會出現一個高潮或一個低谷。若是非要拉誰出來湊個數,曾文正公勉強算是吧,他的立德立言立功,在滿清一朝可謂標杆式的儒學典範。至於跟王陽明相比較,切不可同日而語。當今,儒家文化剛剛從死灰中復燃,能否興盛有待拭目,總之,後世再出一位儒學創新者那是必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江湖上人人都會“北冥神功”,金庸的武俠世界會成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