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特爺
-
2 # 孫白白是我呀
作為80後滿滿的回憶,麥子沒割過,但是我們那時候喜歡打場,脫粒機脫麥子,一家子人忙忙碌碌,想念玻璃瓶可樂和雪碧
-
3 # 春影月人
生活在農村的人怎麼會不記的,家裡開始割稻子,就得去幫忙,我們南方水稻田大多都是稀泥,有時水還沒放幹,每走一步都費力得很,踩下去又怕各種蟲子,吸血的螞蟥,甚至是水蛇。
割稻子時,因為手小,有時候還握不住一把,割時因力氣不多,割一把像割韭菜一樣,看到父親母親一把一下,速度又快,那時多麼的崇拜。
割不了多少,只能給父親打下手,打穀機被父親踩得飛快,一大把稻子放到谷機裡三兩下,被打得精光,我負責打下手都快來不及,有時剛抱起來替過去,他早以打完等著了。
打完一小堆稻子,就得幫父親一起推打穀機,打完一堆又推一下,直到全部打完。
打完稻子,父親把一袋袋稻穀扛到農用車上,我就會到每個稻穀堆撿漏掉的,每次都能撿到不少。
記憶中的感受是太陽炙熱,每時每刻想喝水,身上又洋,汗不知流了多少,又累又餓,恨不得馬上回家。
做過方知其中的辛苦,其中的難受,方知每粒米都來之不易。
-
4 # 彼岸開花開彼岸
滿滿的都是回憶啊。
“遠處蔚藍天空下湧動著金色的麥浪,就在那裡。。。。。。”,春晚的一首《風吹麥浪》,將農村的夏天的景色完全的描繪了出來,並且令人神思嚮往之。
不過,說句實話,這是不用參加麥收的人寫出來的歌詞,沒有經歷過麥收的人,是體會不到那種夏天搶收的辛苦的,甚至有的人,看到麥子開始黃了,就已經喜憂參半了。
那樣的夏天裡 ,收麥子是要速戰速決的,晚上一天的時間,麥粒就可能掉落到地裡,入倉的糧食就要少上一點了,那個年代不像現在吃喝不愁,那麼點的糧食都是很珍惜的。
麥子快熟的時候,全家老小出動,一人一把鐮刀,到地裡去割麥子,一人一趟的把著。年輕人耐不住性子,新割的麥茬還很紮腳,時常站直了身子到處看看,年紀大的父母年紀的人,知道時間耗不起,往往是在地裡一彎腰就是彎一畦,那時候一畦是很長的,等到了地的另一頭要轉彎,才會抬頭看看,看看家裡的小孩是不是又掉隊了,如果一旦看到小孩在不務正業的到處亂看,拿著鐮刀在玩,免不了又是一頓呵斥。
天氣乾燥,割完了的麥子不能放的太久,要儘快將麥穗拉到場上碾掉,那時候,家家戶戶分出一小塊地,當作麥場。由於面積不能太大,太大會佔掉種麥的面積,太小了車子轉不開,所以一般會兩三家合一個場,這樣既能保證面積,又能保證兩三家能互相幫襯。
太小的孩子,揮動不了鐮刀,就會在大路上等待來來往往的拉麥穗的車子。農村的道路都是土路,比較顛簸,車子一經過坑坑窪窪的地方,晃動之下,沒有拴牢的麥穗就會掉到路兩邊,這時小孩子就歡快的把麥穗撿起來,剪去秸稈部分,留下一個麥穗頭,丟到自己的籃子裡。這樣一天下來,能收穫不少的麥穗。回到家裡,自己把麥穗頭輕輕一搓,麥粒就能掉到手中。就這樣攢著,一個麥收的夏天,能收穫不少。
碾完之後的秸稈,每一家都會專門找個位置放好,還是可以用來燒火的,不要的就直接堆在地頭上或者場上,小時候的樂趣之一,就是約上小夥伴到秸稈堆裡打鬧,不嫌累似的跑上一個傍晚的時間,
回覆列表
不僅僅是記得,就好像發生在昨天一樣。
記得爸爸年輕力壯的模樣,還記得那時媽媽的臉上還沒有那麼多皺紋,也記得調皮的自己。
小孩子不用幹什麼活,盡情的玩就是當時最大的任務,一會鑽進麥秸垛裡,一會騎到麥袋子上,從來不怕熱,也不覺得累,碰見地頭有賣油條的,還可以用剛打出來的小麥來換,那時候的油油條真的香。忙活了一天,爸媽農活幹完了,頂著夕陽回家,一路上坐在爸爸開著的拖拉機上,無比的安心,不論多顛簸的路都能睡著,那時候的一切都是剛剛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