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扶起夫子說清楚
-
2 # 八房村萬年臺痴子
回答:孔子曾經在杏壇講學,杏壇是孔子的教學基地。
芒果TV紀錄片中國《春秋》篇資料
孔子出生那年,老子擔任了國家圖書館館長。舊時代,所有學術知識書典都被權貴階層壟斷和王室集中管控,底層平民老百姓是沒有學習文化知識途徑和權力的。
老子管理的圖書館,堪稱當時中國文化全部精髓。想到這些凝結著前人智慧和精神的珍貴經典,崇尚周禮鼎盛時期文化的孔子想去拜望老子 。
孔子向老子請教“禮”,證明自己對禮的堅持沒有錯,想與老子探討當時社會諸多問題解決的方案,期待自己的主張能獲得認同。
孔子生活的年代,周朝已建立500多年,國力逐漸走向衰落,繁榮時期創立的禮樂制度也漸漸鬆弛,荒疏。孔子想著:“老子不僅是值得尊敬的長者,更是一個見多識廣的智者,他掌握著國家最核心的文化資源,學問淵博,善於思考,老子對人生對自然及整個宇宙都有獨到見解。”
孔子向老子講述自己對禮制分明,倫理規範的周公時代的嚮往,希望藉此拯救正在崩塌的社會秩序。老子則將世間萬物的執行法則稱為道,主張道法自然,認為人要順應自然規律行事,不妄為,不強求。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執政者應循無事取天下。倆個人觀點不同。年輕的孔丘滔滔不絕,慷慨又坦誠的講述了他對時下風氣的焦慮和疑惑,表達了他對理想社會的強烈渴望。李耳將“仁人者送人以言。”這段話送給孔子。
告別洛陽,孔子踏上返回魯國的路程,眼前的這個世界讓他感到越來越陌生,市井街頭偶爾尚能發現上古之風的影子。那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憐憫與關懷,但似乎只是短短的一瞬,看起來更像是上一個時代的回光。
孔子看到有小孩乘人之危在搶他人物品,這深深刺痛孔子的內心。
孔子不能容忍天下就這樣滑向深淵,他必須要做點什麼。
拜訪老子之前和辭別老子之後,孔子的想法一直沒有改變過。他想方設法的呼喚並恢復周禮,他要把散落在地上的禮制碎片一點一點拼起來,重新安放進世人的心中。
孔子一腔孤勇的面對困難,一切從教化做起,孔子向眾人敞開大門。孔子打破周王朝多年研習的官學傳統,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學,知識不再是貴族獨享的特權,孔子提出有教無類。他給自己辦學的地方取了個好聽的名字“杏壇”。
捨身為禮甘當狗,留下春秋萬古歌。
孤勇向前開課信,寒門弟子入賢河。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涉及孔子時代“學”的涵義。
孔子時代,竹簡、 木牘、織物等文字的載體,在製造、儲存、使用等方面有很大難度,沒有達到普及使用“書”的條件。
字型沒有形成、具備文字識讀能力的人不多,孔子傳播知識只能口傳心授。
孔子理論是修、齊、平、治理論,屬於理解性理論,不是背誦、掌握、提升的學識性理論。
當時,房屋不大,採光受限。
所以聽課學生多時,孔子應該在屋外授課,具備在杏壇講學的基礎。
孔子時代的“學”,類似徒弟拜師傅學藝,口傳心授為主,理論實踐結合,與現在的“學”差別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