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魯中居士

    她在講理!老百姓認為″是那麼個理兒″。但是,人世間存在″道″″理″,於氏沒有闡明在″理″之形而上的″道"。由此,可以說於氏只是豐富了現代社會里人們對《論語》理解和認識而已。

  • 2 # 白居士點玄機

    不論何人,只要真心弘揚傳統文化,傳播聖賢教誨,勸人合道德、循天理、依佛法,懂綱常,守人倫,都會諸佛歡喜、諸天護持,也必將功德無量、福報無量也!反之,如果盡宣揚戰爭、鬥爭、暴力、兇殺、情色、搶劫、偷盜、酒肉、聲色犬馬、反宗教、否因果、毀倫理、辱鬼神、壞佛法等內容,則天理不容,定受慘重惡報也!勿謂言之不預也。

  • 3 # 但行齋

    于丹講《論語》,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一方面,于丹在央視講《論語》,受眾數量極大,隨後又出版了書籍,藉助於央視一講成名的明星效應,書籍自然也銷量巨大。可以這樣說,于丹講《論語》,對於多數國民對孔子的認識,對傳統文化的普及,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其正面意義是主要的。但從另一方面看,也存在著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有兩點:

    第一,由於于丹是傳媒文化學者,非文史哲類專業學者,她對《論語》的研究,自然與專業學者不能相比,其對《論語》的理解和講解出現一些錯誤也在所難免,但因為她影響太大,有些錯誤,可能會成為謬種流傳,以至於影響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舉一個例子,于丹在講朋友之間的言談應注意的問題時,引用了《論語》的一段話:“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未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翻成白話意思就是:侍奉君子易犯三種過失:言談尚未輪到他而搶先說,叫做急躁;言談輪到他而不說出來,叫做隱瞞;不看君子臉色而貿然開口,叫做眼瞎。很明顯,這說的是上下級之間的關係,于丹卻說這是朋友之間要注意的問題。有些語句的意思可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但這段話的理解沒有異議。類似這樣的解釋,肯定會造成人們對《論語》和孔子的錯誤認識。

    第二、就是人們傳說的有關於丹的一些為人處事的負面資訊。人們最痛恨的就是嘴上說得好聽,實際行為齷齪的一類人。當然,這些資訊無人證實,也無人有效澄清,所以就令社會對其本人形成了負面印象,進而使人們對其所講也產生了厭惡之感。

    總的說來,于丹對於普及《論語》和宏揚傳統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但其對《論語》的部分錯誤解釋也造成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錯誤認知。至於其本人的某些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可以存而不論。

  • 4 # 巴兔

    只是一種解讀,偏向表演。說到論語,有一人不得不提。

    纏中說禪的作者纏主,他寫了一本書叫《纏解論語》

    他的解讀高度極高,將《論語》通篇的高度說的淋漓盡致,被稱為當代奇人!

    書中還將學術大家的理解想對比,比如楊伯峻,李澤厚,錢穆等。

    高下立見。《論語》真乃奇書,半部論語治天下,一點不虛。

  • 5 # 風中煙語

    于丹講的《論語》,可以看,但千萬不能信,因為錯誤太多。

    首先,比如,她把論語中的“信”,說是信仰的意思,這點嚴重違背了信字的本意,“信”不僅在論語中,在人類社會,都是指“信用”的意思,因為人類社會體系能維持,各種種族、人群、國家之間能夠配合,依賴的基礎就是“信用”。沒有信用體系,人類將不復存在。

    于丹這種本質的東西都理解不了,顯然是講不了論語的,論語是孔子宇宙級別的大智慧,不是于丹這種水平可以搞懂的。

    其次,于丹在論語裡,經常拿誇張的寓言來比喻,她曾經在用“青蛙爬高塔”這種東西來講,這種寓言,在現實中根本沒有存在的情況,青蛙能爬高塔?

    她把論語講成心靈雞湯,不過是為了譁眾取寵,孔子是真正的實幹家,有深刻的哲學思想,豈是童話、寓言能表述清楚的?

    第三,于丹的做人,實在表裡不一,這種人講的東西,誰敢信?

    綜上所述,解讀論語的名家太多了,大家不要把精力放在於丹身上了,還是踏踏實實自己親自讀一讀,實踐一下為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手機和蘋果手機之間的差距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