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瑞嵐298

    在益州偏安,無論與劉秀爭雄的公孫述、還是與趙匡胤較量的後蜀、(被花蕊夫人寫詩:十四萬人齊御甲:),因不出川待中原一統之後只能被擒!諸葛亮伐魏戰略未錯,錯的是戰術,一州之兵難敵數州之兵!成功案例只有劉幫拜韓信為大將,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收復三秦,藉助彭越、英布合圍項羽以亥下!

  • 2 # 破乞

    劉備一死,蜀漢集團又迅速陷入了困境。外部矛盾和內部矛盾相繼迸發出來。對於諸葛亮北伐有一句名言:軍事是政治的延續。

    首先:諸葛亮面對曹魏,蜀漢在政治上處在劣勢和守勢,這一部分缺陷只能透過軍事攻勢來彌補,也就是“六出祁山”。而且,這麼做是有明顯效果的: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曹魏的三個郡一看諸葛亮大軍兵臨城下,立馬就投降了,這對曹魏政局是一次不小的震動。

    其次:透過不斷北伐這個動作,就是給東吳孫權傳達一個意思:我是心心念念“復興漢室”,不會對你打主意,東吳也就放心了。所以,當諸葛亮去世,接班的蔣琬和費禕停止了北伐動作之後,東吳那邊的第一反應是,你們不打曹魏,是不是要來打我了。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透過北伐這個動作把蜀漢內部的政局,調動和平穩下來。這裡有兩層目的:第一,是透過強調“復興漢室”的使命,整合所有人的價值觀;第二,就是透過讓國家處在長期對外戰爭的狀態,對內進行壓制。

  • 3 # 勤勞的貝貝兔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結合整個三國時代的背景來看,打和不打兩個結果自然就出來了。

    在漢末時代,劉備東奔西走,不遺餘力的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和勢力範圍,所打的旗號是重興漢室。自諸葛亮加入,按照隆中對的戰路部署,取荊州,奪益州,最終建立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在曹丕和劉備相繼稱帝后,此時的天下進入三國時代。不管原因,魏是漢禪讓而得,這在最為看重名義的中國歷史上就是正統的,也就是說魏是最為合法的。而劉備集團的核心要義是重興漢室,那麼劉備就必然要為恢復漢朝而努力。不論這個口號的真實性如何,只要它存在,蜀漢才會有統一的戰略目標,否則,在名義上它就是一股分裂勢力和割據政權,沒有合法性,也就沒有了號召力。孫權遲遲不稱帝也有這方面的原因,江東目的在於自保,並沒有政治訴求。

    說明白了上面這個背景,還需要說一下當時的三國實力,這一點其實很清楚,蜀漢的人口土地都是最少的,戰爭潛力最弱。進入諸葛亮時代,蜀軍後繼無人,早期的大將和士兵都在不斷衰落。同時,由於諸葛亮凡事親力親為,接班人沒有培養出來,更使得蜀漢人才凋零。

    在這樣的背景和實力情況下,諸葛亮有兩個選擇,北伐與否?北伐,可以利用尚有戰鬥力的軍隊跟強大的魏國爭奪一下,不北伐,等到這一批士兵老去,後繼無人,便更沒有了希望。因此,諸葛亮選擇了北伐,以攻代守,希望掠奪人口財富,擴大自己的實力,這也是他步步為營而不願冒險的原因。在那個時代,魏國佔據天下三分之二,只要不折騰,好好發展,本就佔據優勢的魏國必然會在擁有絕對優勢之後實現統一,而蜀漢劣勢明顯,攻才會有一絲希望,不攻只能坐以待斃。

    另外,順便再對比一下坐擁益州而統一天下的劉邦。其實二者最大的差別在於環境的變化和形勢的不同。劉邦暗渡陳倉,佔領關中以後,實際上再次形成了跟戰國一樣的形勢。劉邦佔據的是秦國原有的一切,所發動的也是跟秦國一樣的統一戰爭,更何況劉邦在先攻入咸陽之後,根據楚王約定,應當成為王,但項羽卻違背約定,從而使劉邦佔據了道德和法理高地,因此最終劉邦獲勝。

    反觀蜀漢,在天時方面,曹魏是正統,作為一個地方割據勢力很難有所作為。再者,恢復漢室的政治口號太過古老,進入三國,漢朝不可復興早已成為共識,不可能再用這個口號號召人們了,再加上本來就實力不濟,因此,蜀漢北伐的失敗及其滅亡早已命中註定,只是時間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圖寫話即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