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懿清歡

    五四散文又稱小品文,或小品散文,它的一個來源是英國隨筆。魯迅曾說:“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爐旁邊的安樂椅上,倘在夏天,則披浴衣,啜苦茗,隨隨便便,和好友任心閒話,將這些話照樣地移在紙上的東西,就是essay。”周作人的散文是“閒話”,自然是氛圍輕鬆,自然從容,“閒話”雙方互相尊重,坦率真誠,毫無保留。這是精神的散步,亦是思想的漫遊。如此看來,“散文”不僅僅是體裁,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人生哲學、特定情趣。

    周作人為何與散文結緣,又為何能在散文上造詣高深?答案自然與他的思想不可分離。

    氣質所歸

    傅東華概括說散文這一文體是商人的自由主義和文人的個人主義結婚的產兒,因而散文必然誕生於思想自由、個性解放的時代。周作人骨子裡有著濃厚的貴族氣息,他渴望“在江村小屋裡,靠玻璃窗,烘著白炭火缽,喝清茶,同友人談閒話”,如此嚮往不禁露出傳統名士的“氣味”,又有著西方個人主義的紳士味道。可以說周作人自身的“生活藝術”,五四時代自由氣氛以及散文的“體性”,三者高度和諧,如此周作人必然是現代散文小品的主要代表作家。

    思維散文化

    周作人的思維少有浪漫主義的氣息,文字造境少有大膽奇特、詭異瑰麗的世界,如魯迅《野草》中的夢境般奇幻神秘。他自言“我到底不是情熱的人”,“凡過火的事物我都不以為好”,“我不大喜歡李白,覺得他誇”,這樣,周作人根本氣質就是排斥詩的。他明確表示“頭腦是散文的,唯物的”。因而,在生活情趣外,周作人的藝術思維也是極符合散文的。

    年歲蹉跎

    在41歲之後,周作人自言“夢想家和佈道者的氣味漸漸地有點淡薄下去了”“想只做隨筆了”。“少年愛綺麗,壯年愛豪放,中年愛簡練,老年愛淡遠”,因為年紀的關係,當初青壯年時的英雄夢蔫然凋落,對英雄崇拜的熱血冷卻,轉向做“凡人”。大抵時間讓周作人看得更透徹,也越發虛無,對民族對反抗失掉了信心。周作人的散文也可稱為“中年人的散文”了。

    “中庸”是魂

    理性滲透,氣象沖和,博識而寬容慈愛是讀罷周作人散文後的感覺,就像和煦的Sunny,用愛的溫度融化了一切。“中庸主義”的調和是周作人的魂,研究學問跨越古今中外,行文之時心載萬物,神人合一,文風要“雅”,要明淨的感情與清澈的理智相調和。周作人總想包容多維角度,並在其間找到平衡點,如他對道法儒的研究:法家太入世,道家太出世,唯有以入世之姿出世,以出世之態入世方為好。溫柔敦厚是周作人骨子裡的崇尚,“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適度”觀念深深紮根。散文的張弛有度,萬物可包,形神有道的特點是極契合周作人的。

    欲人懂又嘆無人懂

    胸襟通達,宇宙博大,周作人之散文看來廣博,實則在更深處是寂寞,是壓抑,不若他的書屋名怎叫“苦雨齋”呢。“苦”便道盡了他的落寞。他承認之所以寫作,創造一個散文藝術世界,是為派遣難忍的寂寞。

    “人是喜群的,但他往往在人群中感到不可堪的寂寞,有如在廟會時擠在潮水般的人叢裡,特別像是一片樹葉,與一切絕緣而孤立著”“蓋寫文章即是不甘寂寞,無論怎樣寫得難懂,意識裡也總期待有第二人讀,……這恐怕是文藝的一點效力,他只是結點緣罷了”

    這樣的用心是苦的。但他又深信哪有相互的理解,自以為讀了他人的文便知了他人的世界,這不過是聊以自娛的如意好夢罷了,就連自己吐到嘴邊的話都是一陣噁心的寂寞,散發著自我品嚐的肥皂味。周作人想要苦中作樂,卻終難派遣內心的孤獨。

    他的散文是一種生活哲學,自我寫真。

    周作人所神往的這種方式,顯然打上了鮮明的貴族文化的烙印:它豐腴、精緻而又無用,更注重內在情趣;既安閒,又充滿洞徹人世滄桑的歷史感。他的散文充滿灰色,但這憂鬱的情懷又為生活的藝術化增添了別一種味道。

  • 2 # 懿清歡

    五四散文又稱小品文,或小品散文,它的一個來源是英國隨筆。魯迅曾說:“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爐旁邊的安樂椅上,倘在夏天,則披浴衣,啜苦茗,隨隨便便,和好友任心閒話,將這些話照樣地移在紙上的東西,就是essay。”周作人的散文是“閒話”,自然是氛圍輕鬆,自然從容,“閒話”雙方互相尊重,坦率真誠,毫無保留。這是精神的散步,亦是思想的漫遊。如此看來,“散文”不僅僅是體裁,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人生哲學、特定情趣。

    周作人為何與散文結緣,又為何能在散文上造詣高深?答案自然與他的思想不可分離。

    氣質所歸

    傅東華概括說散文這一文體是商人的自由主義和文人的個人主義結婚的產兒,因而散文必然誕生於思想自由、個性解放的時代。周作人骨子裡有著濃厚的貴族氣息,他渴望“在江村小屋裡,靠玻璃窗,烘著白炭火缽,喝清茶,同友人談閒話”,如此嚮往不禁露出傳統名士的“氣味”,又有著西方個人主義的紳士味道。可以說周作人自身的“生活藝術”,五四時代自由氣氛以及散文的“體性”,三者高度和諧,如此周作人必然是現代散文小品的主要代表作家。

    思維散文化

    周作人的思維少有浪漫主義的氣息,文字造境少有大膽奇特、詭異瑰麗的世界,如魯迅《野草》中的夢境般奇幻神秘。他自言“我到底不是情熱的人”,“凡過火的事物我都不以為好”,“我不大喜歡李白,覺得他誇”,這樣,周作人根本氣質就是排斥詩的。他明確表示“頭腦是散文的,唯物的”。因而,在生活情趣外,周作人的藝術思維也是極符合散文的。

    年歲蹉跎

    在41歲之後,周作人自言“夢想家和佈道者的氣味漸漸地有點淡薄下去了”“想只做隨筆了”。“少年愛綺麗,壯年愛豪放,中年愛簡練,老年愛淡遠”,因為年紀的關係,當初青壯年時的英雄夢蔫然凋落,對英雄崇拜的熱血冷卻,轉向做“凡人”。大抵時間讓周作人看得更透徹,也越發虛無,對民族對反抗失掉了信心。周作人的散文也可稱為“中年人的散文”了。

    “中庸”是魂

    理性滲透,氣象沖和,博識而寬容慈愛是讀罷周作人散文後的感覺,就像和煦的Sunny,用愛的溫度融化了一切。“中庸主義”的調和是周作人的魂,研究學問跨越古今中外,行文之時心載萬物,神人合一,文風要“雅”,要明淨的感情與清澈的理智相調和。周作人總想包容多維角度,並在其間找到平衡點,如他對道法儒的研究:法家太入世,道家太出世,唯有以入世之姿出世,以出世之態入世方為好。溫柔敦厚是周作人骨子裡的崇尚,“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適度”觀念深深紮根。散文的張弛有度,萬物可包,形神有道的特點是極契合周作人的。

    欲人懂又嘆無人懂

    胸襟通達,宇宙博大,周作人之散文看來廣博,實則在更深處是寂寞,是壓抑,不若他的書屋名怎叫“苦雨齋”呢。“苦”便道盡了他的落寞。他承認之所以寫作,創造一個散文藝術世界,是為派遣難忍的寂寞。

    “人是喜群的,但他往往在人群中感到不可堪的寂寞,有如在廟會時擠在潮水般的人叢裡,特別像是一片樹葉,與一切絕緣而孤立著”“蓋寫文章即是不甘寂寞,無論怎樣寫得難懂,意識裡也總期待有第二人讀,……這恐怕是文藝的一點效力,他只是結點緣罷了”

    這樣的用心是苦的。但他又深信哪有相互的理解,自以為讀了他人的文便知了他人的世界,這不過是聊以自娛的如意好夢罷了,就連自己吐到嘴邊的話都是一陣噁心的寂寞,散發著自我品嚐的肥皂味。周作人想要苦中作樂,卻終難派遣內心的孤獨。

    他的散文是一種生活哲學,自我寫真。

    周作人所神往的這種方式,顯然打上了鮮明的貴族文化的烙印:它豐腴、精緻而又無用,更注重內在情趣;既安閒,又充滿洞徹人世滄桑的歷史感。他的散文充滿灰色,但這憂鬱的情懷又為生活的藝術化增添了別一種味道。

  • 3 # 靜軍747

    兄弟倆的散文一出,幾乎沒有其它作家吃飯的餘地了;在文學修養,藝術成就,寫作技巧,作人遠超樹;樹人的散文,一杯酒,越品越烈,有勁;建人的散文,一杯綠茶,淡,越品越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安於現狀,還是想透過拼搏讓生活和工作上一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