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寶的小海疼

    是具體物品的攀比?比如玩具

    還是某種行為的攀比?比如別的小朋友自己滑滑梯了,自己也非要獨立滑滑梯……

    如果是第一種,對於物品的“攀比”,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會出現這樣子的情況,父母大可不必擔心。

    幼兒的交往方式和社交形態往往就是——“你有的我也有,但我有的你沒有。”幼兒往往透過這種方式體現自己的價值,成為小夥伴中的焦點,這是自我意識的一種萌芽表現。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攀比”的物品決定是否支援,如果孩子“攀比”的東西是他一直以來都比較關注或喜歡的東西,比如積木、變形金剛等,可以支援孩子的興趣;

    如果孩子“攀比”的東西過於廣泛純粹是為了炫耀,則家長要學會淡化甚至拒絕,特別要注意拒絕的標準要一以貫之,拒絕孩子“攀比”的標準不要太善變,應該一開始就定好。

    如果是第二種,對於行為的“攀比”,則需要家長多考慮一點了。

    有可能這是一個“要強好勝”的孩子,也就是心理學上講的“高敏感度”孩子。

    這些孩子的外顯行為是特別爭強好勝,別人能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要做到,其實這很有可能是由高敏感度這個心理特質導致的。

    家長可以從4個方面進行應對:

    引導孩子關注自己參與的過程,享受過程帶來的快樂,淡化結果。

    引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方法、途徑上,而不是寄心思於先天稟賦上

    引導孩子和自己比較,自己進步更重要,併科學合理的地和別人比較,理性的看待自己,優缺點都要有所注意。

    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感,減少從眾心理,重點看對於自己“值不值”,而不是別人有自己也要有。

    最後提醒家長,不要輕易的給孩子下“攀比心理”的定義

    這本身就是一種貼標籤的行為。

    我們做父母的之所以積極學習各種科學育兒知識的知識,

    就是為了更好地描述、解釋、理解、應對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

    “貼標籤”的行為恰恰是我們日常最經常犯的錯誤。與你共勉。

  • 2 # 誠言呈語

    孩子的攀比心理實際是與生俱來的。非常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如果媽媽去抱了別的孩子,寶寶看到了就會立刻哭鬧,這其實就是攀比潛意識的具體表現。而攀比的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具體的表現也會有所不同。

    孩子攀比心理的具體表現

    1-3歲:主要在於父母是否更在乎自己,這在二胎家庭中體現得尤其明顯;

    3-6歲:主要體現在玩具、零食的攀比上。攀比物件可以是孩子所遇見的任何同齡人;

    6-10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開始在衣食住行上與同齡人攀比了,甚至會出現比誰家的車更貴上。

    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攀比?

    首先,要知道,孩子們互相攀比的物件,肯定是他們所感興趣的事物。這可以是零食、玩具、甚至是一根鉛筆。如果透過引導,將孩子的興趣方向轉移到其他對他有利的方面,會非常有效。沒有哪個孩子會拿一件自己根本就不敢興趣的事物去和別人攀比。

    其次,培養孩子自己的“財務”管理能力。比如,在給他買玩具或零食時,增加一些限制性條件,讓孩子自己選擇。這樣可以讓他懂得取捨,這對無限制的攀比會有很好的效果。

    不要完全消除孩子的攀比心!

    筆者個人認為,孩子的攀比心理是天性之一,並不容易徹底消除。而家長同樣也沒有必要刻意去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從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我認為攀比心理在一些方面還是有益的。比如在一個學風優良的學校中,攀比心理會讓孩子更加發奮讀書。再比如在社會中,攀比心理會讓他更加努力工作。

    所以,家長還是要對孩子的攀比心理區別對待。在不必要的攀比上,一定要適時引導,避免孩子的心思走偏。在有益的攀比上,要注重疏導,不要讓有益的攀比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表妹真的適合現在的勇士嗎?今年和去年比勇士是強了還是弱了?